第500章 出事的前夕(求订求票!)
李时珍走后,胡诚又与朱翊镠单独交谈了很久。
最开始,他疑虑地问道:“潞王爷,李老先生写的《本草纲目》,真是有如此大的价值吗?”
朱翊镠微微一笑:“比我刚才说的还要厉害还要有价值。”
“我真想现在就去蕲州瞧瞧。”胡诚羡慕中夹杂着几分嫉妒。
都说文人相轻,其实但凡同行,尤其是都处于塔尖儿的人物,都有这种情愫在隐隐作怪。
虽然他现在与朱翊镠和好了,对朱翊镠也越来越佩服,但想着之前,朱翊镠可是一口一个“胡庸医”。
再想想朱翊镠对李时珍的态度,之前他们俩不认识,这才第一次见面,可朱翊镠对人家多客气……
同为医生,而且他还是太医院二把手,李时珍不过一个民医罢了,然而人与人的差别为何如此之大呢?
胡诚没有几分嫉妒之情才叫怪呢!
甚至都还有两分失落!
所以,他真想看个究竟,《本草纲目》到底有多神奇!
然而,眼下肯定不现实,暂时还没机会看到《本草纲目》。
第一,李时珍回去后需要认真地检查审阅;第二,朱翊镠和李时珍都希望以私商的名义出版刊行——朱翊镠还要做许多准备工作。
出版刊行可不是手上有票子就行。
尤其是《本草纲目》这样尚不为人知却有着滔天价值的医学典籍,朱翊镠还需要运作、大肆宣传一番。
如果没有一炮打响,没有将《本草纲目》成功推到世人眼前,那能否收回投资的成本还真不好说。
……
冯保收到朱翊镠的信了。
然而他的请求被朱翊镠明确拒绝。
而且给出的理由……冯保都不知道如何向自己侄子冯邦宁交代。
原本他还想着,凭借他与朱翊镠的交情,请求朱翊镠帮这点儿小忙应该没啥问题,代理给谁不是做啊!
可朱翊镠给他的回复,居然直截了当地说冯邦宁做事不靠谱。
冯保当然了解自己的侄子。
朱翊镠的评价他认同。
当日答应侄子,也是因为看到侄子如此伤心,说削职就被削职了,所以想方设法安慰自己侄子。
却没想到朱翊镠不卖人情给他!
冯邦宁还在家里等着信儿呢。三五天跑来问一趟,江陵城有消息没?
冯保心焦,让他如何安抚侄子?
告诉实情吗?那冯邦宁肯定会哭天喊地,不知整出什么幺蛾子来。
可不告诉实情吗?要瞒冯邦宁瞒到什么时候?那家伙下半辈子就指着朱翊镠给他香皂代理而活呢。
冯保左思右想,仍不知如何是好。
恰好就在这一天,冯邦宁又派人过来催问这件事儿。
抱着“长痛不如短痛”的思想,冯保将朱翊镠的原话传出去了。
本想着委婉一点,可转念一想,干脆让侄子死了这条心算了。
冯邦宁在老家收到消息后,当即就破口大骂,既骂他伯父托大,信誓旦旦地保证,结果人家根本不给面子。
骂得最惨的要属朱翊镠了,什么难听的话,冯邦宁都骂得出口,好像他就是为了骂人而来。
冯保眼不见为净。他知道侄子肯定要骂人的,可不在身边就让他骂吧,反正骂了他也听不到。
……
南京。
秦淮河一曲碧波。
每到傍晚时分,这里便是灯红酒绿,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冯保的大管家徐爵,受人之邀,乘着一顶四人暖轿晃悠悠地来了。
自从燕王朱棣篡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把皇城迁到北京。这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钦定的首都南京,便自然而然地成了留都。
但因为明太祖的皇陵还在南京,龙脉之所出的安徽凤阳也离南京不远。
所以,朱家后代的皇帝,出于对祖宗的尊敬,至少在名分上,还是保留了南京特殊的政治地位。
因此,除了内阁之外,一应的政府机构,如宗人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詹事府、翰林院、国子监、太常寺、鸿胪寺、六科、行人司、钦天监、太医院、五城兵马司等等,凡是北京城的,南京也都保留了一套。
北京所在府为顺天府,南京所在府为应天府。
不过,北京政府管的是实事儿,而南京政府,除了像兵部守备、总督粮储的户部右侍郎、管理后湖黄册的户科给事中这样为数不多的要职之外,大部分官位都形同虚设。
由于实际的政治权力都掌握在北京政府手中,南京的政府官员大都是仕途失意之人,或者是为了照顾级别,安排来南京当一个“养鸟尚书”或“莳花御史”。
尽管两府级别一样,但是,同样品级的官员,由北京调往南京就是一种贬谪,由南京调往北京则被视为可喜可贺的升迁。
因此,一大批受到排挤或者没有靠山的官员都聚集在南京,尽情享受留都官员的那一份闲情逸致。
享受闲情逸致,出门有禅客书童陪伴,进屋有佳肴美妾伺候,对月弹琴,扫雪烹茶,佳人佐酒,应该说也是人世间的第一等乐事。
然而,对于官场上的人,除了白发催人或疾病缠身实在晋升无望,一般的人,又有谁不想奔个好前程呢?
公务之暇,可以由着自己性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怎么开心怎么来。
可话又说回来,当官儿的若是没捞到一个肥缺,又哪有本钱玩得开心?
所以,就为了这一层,南京政府里头的官员,大都削尖脑袋儿,使出浑身解数钻门路,以巴结北京政府中那些有权有势的大臣,以图在省察考核时,有个人帮着说说话。
常言道人在朝中好做官,只要椅子背后有人,就不愁没有时来运转、升官做肥缺的时候。
徐爵刚一到南京,便有官员第一时间收到风声。
知道徐爵来了南京,当然要接风洗尘,人家不仅是冯保的大管家,本身也有官职在身。
接风洗尘的地点就在秦淮河畔。
南京为六朝故都,素有“北地胭脂、南朝金粉”之誉。
衣冠文物,可谓甲于江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