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匪夷所思的假说及其证明方式
“哇,楼嵩,你还知道这个?”
“嗯,我也很喜欢天文知识的。”
楼嵩平时主要精力都在数学,可就算是比拼物理,绝大部分物理专业的学生,也是很难比得过楼嵩的。
此时,虽然大家都觉得,徐佑的这个观点有些匪夷所思。
但至少目前,在理论上还是说得通的。
“这样,我们现在先去计算一下。如果说,这个-x真的是黑洞的话,那它的半径到底是多大吧。”
说完,徐佑连忙拿出笔和纸,开始了计算。
众人也才明白,这又是一次“斗题”比赛,也都赶紧拿出纸算了起来。
虽然徐佑并没有说明什么具体的条件。
但其实,大家对于这道徐佑临时出的题目,都是有思路的。
首先,关于-x的质量,大家之前都是计算过的,相当于是一个已知条件。
而现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计算出黑洞的密度了。
有些人可能会以为,黑洞的密度是无限大的。
可如果我们按照黑洞的定义去分析的话,当光接近黑洞时,连光也是无法从黑洞中逃脱出来的。
那便可以给黑洞界定一个视界——即逃逸速度大于光速的界面。
通过这些条件,计算出来的视界半径,便是黑洞的史瓦西半径。
确定了这些之后,问题便非常清晰了。
很快,徐佑便根据这些条件,计算出了黑洞的密度,以及在这个假设下,-x的半径。
楼嵩虽然起步比徐佑慢了一些,但凭借计算速度上的优势,最后也几乎和徐佑同时完成了计算。
这次林诗和罗文坤也没有慢上太多,也在不久之后,都完成了计算。
当四人全部计算完毕后,一起对起了最后的结果。
看到那一致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彼此的计算都是正确的。
“按照这个假设去计算的话,-x的半径只有4.5cm左右。也就拳头那么大的一个天体,真是有些无法想象啊。”
和罗文坤一样,大家之前已经想到,通过这个假设,计算得到的-x半径一定会非常小。
但也没想到居然小到这样一个程度。
一个拳头大小的物体,竟然有地球十倍的质量。
这确实是有些突破普通人的认知了。
“算是算出来了,可是,我们要怎么证明这个理论到底正确与否呢?总不能说构造出这样一个可能的理论模型,就算是完成了这个课题吧。”
徐佑似乎对这个问题早有准备。
“就像刚才楼嵩说的,理论上是可能存在原生黑洞这样的一种特殊黑洞的。原生黑洞诞生于宇宙早期坏境,一些密度非常大的物质,在宇宙大爆炸的强大能量挤压下,就有可能形成这样的原生黑洞。相比普通的黑洞,原生黑洞是非常稳定的。”
“这么说,太阳系中,真的可能存在一个黑洞?”
“没错,确实存在着这样的可能。而且,原生黑洞还可能与暗物质有关。假如原生黑洞被证实了,还可以解释很多用目前的理论所无法解释的问题。”
听到徐佑这么说,大家更加觉得,这个之前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的理论,还是有一定的可能性的。
“太阳系中竟然可能会存在黑洞?离谱,太离谱了!”罗文坤吐槽道。
徐佑的这一新的理论,不仅给大家一个全新的方向,更是让他们意识到,这个课题不仅仅是寻找-x而已。
甚至,还会解决更多天文学的未解之谜。
冷静过后,大家也开始思考起接下来的问题。
“所以,我们到底怎么去证明,-x就是一个黑洞呢?”
本来,想要发现一个黑洞,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更别说,是这样一个,半径只有4.5cm的黑洞了。
徐佑想了想继续说道:
“证明起来很难,不过也不是毫无办法。你们知道嘛,接近黑洞的彗星,会被黑洞所吸收。在这个过程中,彗星会与该区域积聚的热气体相互作用,并出现一些辐射信号,也就是吸积耀斑。如果我们能在太阳系中发现耀斑,那-x是黑洞的假想,便有了充分的证据。”
听到徐佑的这段分析,罗文坤不禁兴奋的说道:
“卧槽,徐佑,你这脑子是怎么想出这些理论的?真想把你的脑子切开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结构。”
“没那么夸张,大家的脑袋都差不多,只不过我书看得多一些而已。”
这些天来,徐佑依然保持着每两天,就拖着行李箱去一次图书馆的习惯,而且每次都满载而归。
毕竟这么大的借阅额度,可不能白白浪费了。
而这些天,徐佑也看了很多天文物理相关的资料与文献。
这个新的理论,并不仅仅是一瞬间的灵感,而是在知识的大量积累后,所碰撞出来的灵感火花。
“虽然我们无法自己去记录什么数据,但根据黄老师那边提供的数据量,也是足够了的。只要我们能从这些数据中,分析出耀斑的线索,那我们的理论,就会有很高的确定性。”
“可是,既然这些数据已经是别人分析过的,我们还能从中分析出什么新的东西吗?”林诗疑问道。
“这个不用担心,因为天文台记录的数据量是非常庞大的,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那些科研工作者也从某些维度进行分析,不可能把数据中的信息完全分析透的。只要方法得当,我们是完全有可能发现一些新的信息的。”
听徐佑说完这些,大家也都有了清晰的方向。
随即,在徐佑的领导下,大家重新开始了新一轮的工作。
楼嵩擅长建模的工作,便根据徐佑的这个新理论,模拟出-x可能发射出耀斑的位置轨迹。
徐佑、林诗和罗文坤,则负责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寻找着这些数据中的一些线索。
这样的工作,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在实际的执行中,其实还是非常复杂,而且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的。
虽然在理论上,-x的体积就算真的非常小,也不会影响其对进入引力范围内彗星的吸收。
但因为-x的理论轨道长度很大,所以需要重点搜索的区域也很大。
更不用说,这个-x的轨道曲线,也仅仅是模拟出来的,真实情况还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
()
1秒记住笔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