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勤学苦练

李景林离去的时候,徐重光刚在国术馆呆了没多久,这段时间里,也受到李景林的一些指点。

李景林离开的时候,还跟徐重光说:你用功且聪明,本以为可以教你数年,到时候剑术精进,恐不下于。可惜如今时局纷乱,哎,你若有时间,亦可来山.东找我。

临走之前,大家都去送了李景林,眼下中原大战,这次一别,谁都不知道是否还有再次见面的机会。

原本聚集于国术馆的诸多武术名家,也在此后逐渐离去,傅剑秋也离开了国术馆前往无.锡。

徐重光在中.央国术馆中开始了他的进修。

他心中希望能为武术开一条前路,再不济也要保住传承,不至于后世沦为花拳绣腿,被人们质疑武术到底能不能打。

以至于最后大家向上找寻原因,最后得出结论,武术从民国时期就是骗人且不能打的了。

故而在国术馆中,他就如同一块海绵一般,无论是哪位教习,教的是何种武术,他都一概到场,认真学习。

高振东传授形意拳,王子平传授少林拳、摔跤,他在场。

黄柏年传授龙形八卦掌,徐宝林传授猴拳、醉拳,还是马英图、郭长生、郝鸿昌传授八极拳、劈卦拳、通臂拳,就连西方拳击他都在场。

除了拳脚功夫,器械方面,孙玉铭传授猿背棍,李玉山传授太师鞭,刘鸿庆传授断门枪,吴民清、严乃康传授东瀛刺枪劈剑,徐重光也在场。

不仅用功认真,还时常会主动向教习请教。

比如朱国福将形意拳和西方的拳击糅合在一起,他便虚心求教。

吴民情、严乃康传授东瀛刺枪劈剑,他更是非常关注,几次专程求学,刺枪术是是东瀛学生时代的必修课,军队的日常训练项目。

虽说很多人觉得拼刺刀没有用,然而建国后几十年,拼刺仍然是部队训练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三年战争,还是朝鲜战争,都不乏被刺刀冲锋击溃的部队。

米国人表示,曾同东瀛人拼过刺刀,但他们不堪一击。但是华夏士兵就不一样,跟他们拼刺刀真是一场噩梦。

东瀛军对于拼刺刀简直喜欢一种奇怪的地步,诺门坎被毛子打成那个样子了,还觉得毛子的缺点是不擅长拼刺刀。

在其陆军作战须知中强调,步兵是军队的核心兵种,要根据它传统的打法,善于打端着刺刀冲上去的夜战。

战争中,很多部队不是被枪炮打垮的,而是被拼刺刀拼跨的。

所以徐重光不仅要学,还要将这刺杀术给琢磨透。

华夏最早的拼刺刀手册,创始人不是别人,正是李存义写的,名为《刺杀手册》,后来北方各系部队沿袭其书,再做增减,各造手册。

后来李存义觉得外国刺杀手册的动作,不符合华夏人的身体发力习惯,于是改良,按照形意拳的枪法编写了《刺杀拳谱》,并且在军队中广泛推广。

至于其他的各路拳法,腿法,他虽说不会专门去练,但是也会将招式记熟,把其中的拳理琢磨明白了,能够打出来个花架子就行。将来若是遇到使这些武术的人,便能知己知彼。

他可以说是充分发挥了上一世学海生涯中的卷劲,但真正下功夫苦练的,还是三门功夫。

形意拳、八卦掌、武当剑。

他不断往返与国术馆与无.锡之间,在傅剑秋傅师那里,傅师说他形意拳已有不错火候,开始让他抖大枪,练形意大枪。

形意拳原出自心意**拳,**大枪更是所有枪法的源头,无论是形意拳练得大枪还是八极拳练得大枪其实都是**大枪,因此八极拳将自己的**枪称为八极门**枪。

据李家枪谱记载,**枪又称子龙枪,据传蜀国大将赵云赵子龙用的便是一杆**大枪,所向无不披靡,为刘备建立蜀国,立下汗马功劳。

民国二十四年,李赞臣被国民革命军聘为武术教官,以**大枪架子来训练抗.日军队。

在傅师那里,他先是练枪,无非拦、拿、扎、劈、崩、点、缠、绞、拨、挑、缩。

他剑术既有所成就,剑等于是小枪,都是用刺扎来杀人,有相互沟通的地方,加上傅剑秋指导,很快就出了功夫。

形意拳既有火候,就要以八卦掌来补足形意拳的补足,所以这时候凡是形意拳名家都是八卦掌名家,以至于形意门和八卦门最终合并为一。

虽然傅剑秋手把手的教导他八卦掌,但八卦掌相比起形意拳、大枪,武当拳、武当剑术来说,真可以说是他练得最差的一门功夫了。

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仅仅是将武术中的一门功夫练精都已经很吃天赋了,更别说学更多了的东西了。

这也是为何练武和练枪难以兼顾的原因,并非枪械不算一门兵器,而是仅仅是练武,想要同时将两门不同的拳术练精,都很难的。

就像一个人写小说,能像乌贼那样一本书换一个类型还都成了,那真是屈指可数。

在傅师那里,他主学形意拳、枪,八卦掌、刀,在国术馆,则是广泛学习,但是他毕竟在傅师那里的时间少,在国术馆的时间多。

国术馆有位教务处处长,名叫黄柏年,他是李存义的徒弟,傅剑秋的师兄,徐重光的师伯,他不仅教形意拳,还教八卦掌,同时连李存义刺枪术的精髓也保留下来,教刺枪书,后来他写得形意拳械教范里有专门刺枪的部分。

傅剑秋也有类似的刺枪术作品,后来李景林生前受褚挂亭的邀请推荐傅剑秋任江.苏保安大队武术教官,希望其能以一身功夫,训练出更多士兵来。

傅剑秋上任后与褚挂亭合力编撰出一套教材,教材名为《国术教范》,其中就包括形意刺枪术、形意劈刀术。

传授时先由连、排级干部习练,之后学习毕业的干部排到各连队施教。

当时的军队中,只有极少数的部队有刺杀训练,江.苏保安团就是其中之一。

后来的八一三,他们与日寇殊死战斗,形意刺枪术和形意劈刀术在肉搏战中起了重要作用。

练武之人若是在战争中,口口声声爱国,有血性却躲在后方,那可真是令人嘲讽。

就算不上战场,难道还不能当教官,编教材吗?

躲在后方算什么一代宗师?

连中华武士会创立的初衷都给丢得一干二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