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洞房之夜(求首订)

是谁已经不重要了。

但见那数千人忽然间起势,直接杀向正阳门,又见正阳门那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竟然缓缓打开城门,任由上千步卒杀入城内。

片刻之后,紫禁城燃起了烽烟。

似乎有人放火。

又片刻,从正阳门驰出几辆马车,穿过士卒人群后,直接南下。

数千人的士卒立即缓缓收阵,退回先前位置。

并不急于撤退。

黄观看得莫名其妙。

正阳门为何会开门?

紫禁城内发生了什么?

紫禁城的安防呢,形同虚设么?

这些人进紫禁城去,放了一把火后,又做了什么?

黄观不知道,但他隐然猜到了一点:正阳门会被打开,肯定是有内应,要知道这数千士卒,一点也不像是来列阵让朱棣阅兵的。

所以……肯定发生了大事。

直到看见两员猛将率领数千人从应天城其他两个方向杀来,黄观才恍然大悟。

确实兵变了。

这两员猛将他见过,早些年差点在应天城当了质子。

是朱高煦和朱高燧两兄弟。

倏然间,黄观面色潮红,他明白先前紫禁城发生了什么。

有人去抢走了朱文圭!

黄观叹为观止。

他不知道,谁这么大才,能在朱棣眼皮底下抢走朱文圭,要知道仅靠京营五卫中的部分兵力,没有妙计,是不可能做到的。

天子亲卫军不是摆设。

但这人还就做到了。

不得不服。

下一刻,黄观目睹了一场小规模的厮杀:双方各有数千人,加起来也就一万两千左右,彼此兵力比较平衡,规模确实不算大。

很快,抢人那方落入了下风。

没过多久,应天城清凉山方向的天空上,出现了一朵烟花。

旋即便见抢人那方出现了变阵。

步卒列阵断后,骑兵趁机远遁。

这非常不合理。

一般来说,负责断后的是骑军,利用机动性牵扯敌方兵力,让己方的步卒有时间和空间撤离战场,但此刻的诡异让黄观明白,这是弃车保帅。

抢人的那方,需要时间,所以更需要骑军拱卫。

选择了牺牲步卒。

于是就牺牲了。

但见朱高煦和朱高燧的军队,在骑军冲撞敌军军阵的配合下,像收割草芥一般,肆意收割着阵营被摧毁而大乱崩溃的叛兵。

一切悲壮言语在眼前的这一幕画面之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黄观纵为三元状元,也找不到词语来形容。

他经历过靖难。

但却没上过沙场,第一次知道,原来战争如此残酷。

目睹这一幕的黄观脸色苍白。

几欲呕吐。

很快,朱高煦和朱高燧率领骑军去追击,剩下的步卒开始打扫战场,也许是有军令,打扫战场的士卒对那些受伤倒地的叛兵没有丝毫留情。

全数诛杀!

接近四千人的步卒,除少数溃散之后逃到远处之外,其余的人全部被杀。

黄观呆滞在仙人台上。

这一刻,他才知道战争的残酷,才知道人命的廉价。

心中感触万端。

直到日色将暮,才失魂落魄的下山回城。

他要去找侄儿黄观。

他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

……

虽然发生了很多事,婚礼还在进行。

不过黄府的戏班和乐班都被北镇抚司押入了诏狱,厨师团队也一样,好在黄府自己有厨娘,意思着做几桌子饭菜——反正已经没了宾客,都是自家人。

徐皇后也早早就回了紫禁城。

吃饭的有十余个小厮和七八个丫鬟,加上厨娘,以及主家吴溥夫妇一家,不过五桌。

其中徐妙锦和吴李氏绯春在婚房内吃饭。

徐辉祖来了。

黄昏和他一桌,等待着黄观归来。

黄观见状,也不好意思问。

只得先吃饭。

饭后,小厮们和丫鬟们领了红包各自去收拾府邸各处——闹洞房这个传统节目被主家黄老爷給取消了,不取消不行。

徐辉祖从始至终都黑着脸。

饭后洗漱了一下,黄昏看着焦躁不安的徐辉祖,无奈笑道:“去书房谈谈?”

徐辉祖黑着脸去了。

黄昏又让人去请黄观,小厮回报说在书房等老爷。

倒是省事。

黄昏来到书房,黄观和徐辉祖已经落座,从辈分上来说,黄观要高一辈,不过大家都曾同朝为官,又是熟人,倒也没拘礼。

平坐。

反倒是让辈分最低,但却是主人的黄昏坐主位。

落座之后,黄昏对如坐针毡的黄观简单说了下今日的事,这一波三折的兵变,朱棣和梅殷之间的对局,已经黄昏的查漏补缺,听得黄观是连声惊叹。

说完之后,黄昏道:“叔父,你既在仙人台见过两军大战,可曾看见那数千人的尸首?”

黄观颔首。

黄昏又问道:“那敢问叔父一句,这数千人没有妻儿父母乎,这数千人中,叔父可知道其中一个人的名字?这数千人的死,究竟有什么意义,是为了让大明的疆域之内,再起一场祸延数十、数百万人的战乱乎?”

良心三连问。

黄观张嘴欲言,却回答不出来。

黄昏叹道:“站在我的立场,梅殷此事大错特错,可站在叔父的立场,梅殷似乎是正确的,他是为了还建文正统,这且不论,须知对错,自有青史后人来评断。”

“但问叔父一句,梅殷去福建后组建小朝廷,受苦的人是谁?是他梅殷吗?是朱棣吗?”

“不是!”

“是盼儿从军归的老父母,是盼父的幼儿,是盼夫的小娘子,是无数个普通家庭,他们刚从靖难之战的苦难中走出来,却又要面临一场战乱。”

“若是梅殷到了福建,这一场战乱不可避免。”

“可是,有没有想过,大明好不容易迎来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却要在这一场战乱中丧失殆尽,山河动乱,外族是否又会继续南侵,重演百年前的崖山海战?”

“叔父,我等读书一生,出仕一世,是为功名乎,是为金玉娇娘乎,是为君王乎?”

“都不是,至少侄儿不是。”

“侄儿只是为江山社稷,为大明万民而出仕!”

黄昏顿了一下,有些忧伤,“可惜,世间人多是梅殷之流尔,端的是可悲可叹。”

黄观被说的哑口无言。

不是没有说辞反驳。

而是他觉得,侄儿这一番话本就是书中的圣贤道理,只不过大多时候,被大多数读书人读进了狗肚子里。

须知战乱本是苦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