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5章 抵达泉州

科学治国,不难。

但只是说起来不难而已,在封建时代要科学治国,那要做的可不仅仅是教育改革,还要涉及到利益分配方式的改革。

要动上层建筑的蛋糕。

难!

但不管难不难,朱瞻基其实是可以做到一件事的。

这才黄昏苦心积虑的初衷。

朱瞻基沉默了一阵,“教育改革,吴与弼已经在做了,而且恐怕不是短期内的事情,这点你放心,不论你出海不出海,将来我都会支持吴与弼坚持做下去。”

黄昏颔首不语。

一路无事。

明天号火车从应天出发,终点站是泉州,沿途所有州府,甚至大一点的县都设有站台,宁德自然也不例外。

应天到杭州差不多三百五十公里,而杭州到宁德的距离,超过了七百公里。

主要是受限于技术条件,要绕开无法施工的地段。

所以绕了得有一百多公里。

这还是因为江南地带地势平缓,绕的路大多是因为太大的湖泊和河段太宽的地方无法架桥,偶尔绕开一些小山。

如果在云贵川和广西那边,绕的更过分了。

别说云贵川,汉江平原上的云梦泽,虽然已经解体,到现在湖泊群更少,但在那边修官道,也是个痛不欲生的事情。

明天号时速一直保持在五十公里左右,不过沿途站台都要休憩,所以还是走了两个白天——没有卧铺,晚上都在沿途大站休憩。

由当地官员负责安排,当地官员也乐得接待太孙殿下,在未来天子面前混个脸熟不香么。

抵达宁德时,胡濙率众迎接。

朱瞻基却迟迟不动身,若有所思的将黄昏拉住,沉默了一阵,“我知道你先前让我看旅途风景里那些民房的初衷了,我也想了一下,虽然我性情不如我爹,但我以后,会努力向他学习,以民为本,但这事仅仅我想努力还不够,得想办法让农民手中始终持有土地,这就要牵扯到地主阶层和权贵阶层的利益,你什么时候抽空,给我说一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黄昏愣了下。

定定的看着朱瞻基,又看了看此刻在车外的众多官员,轻轻拍了拍朱瞻基的肩头,“我可以给你说,但说实在的,这件事不是你想的那么好做,风险太大,另外,其实最符合现状国情的操作手段,是不去动土地的归属问题,而是从工业和商业上着手,然后让国势来改变土地归属,而不是依靠政策,依靠政策的话……我怕天家皇室扛不住。”

天家皇室,说白了就是权贵阶层的代表。

你要动权贵阶层的利益,也许君王强势,在朱棣和朱瞻基的时代,没人敢动你,但一旦你的后人是堡宗这种弱鸡,权贵联合起来,很有可能出现国家动荡。

万幸的是,明朝没有门阀世家了。

所以再弱的皇帝,只要有决心,还是能干一些事——毕竟明朝本来就有资本主义萌芽,现在在自己的打造下,资本主义其实已经诞生了。

朱瞻基深呼吸一口气,“我会试试的!”

黄昏嗯了声,“你有这个心思就很好了。”

朱瞻基竟然有了改制的思想——要想改变土地所有制,就得从国家层面动手,而作为封建皇帝,朱瞻基有这个想法,不要太好,如果朱瞻基做不到,但他能影响他的子孙的话,几代君王都为此奋斗,搞不好大明真能变成另外一番模样。

朱瞻基下车了。

黄昏和胡濙打了个照面,大家寒暄了一阵,黄昏上车,继续乘坐明天号去往泉州——他要将家眷安置在泉州。

另外,现在去华藏寺也没事。

因为王景弘还没有回来,没有北美大陆的消息,这事就没法和朱允炆交待。

抵达泉州。

依然是本地官员倾城出迎,没有朱瞻基,可镇西公的身份和地位在这里,本地官员哪敢怠慢,讽刺的是,黄昏现在没有官职了。

几次出征后回来封公,把他的实权官职给搞掉了。

也就是说,黄昏现在手上没有权力。

被架空了。

倒不是朱棣故意,而是黄昏觉得麻烦,关键在于他现在不需要官职,一个镇西公的身份,就可以让他在朝堂上为所欲为。

不过黄昏一直挂了个职位,尽管他基本上没去——内阁辅臣。

现在朱棣和内阁那边,都快忘了内阁还有这么一号人物。

在泉州暂且住下,当夜自然是歌舞笙箫,因为家眷安置在泉州,需要本地官员照顾,所以黄昏也给足了他们面子,喝了个尽兴而归。

果然。

第二天一大早,时代集团在泉州分部的人没到,泉州府治里的人先到了,是一位知府同知,知府同知就是知府的副手。

嗯,因为人才压力大,这位知府同知不是进士出身,是落第举子被举荐出仕的,结果能力不错,一路爬到了一府同知,关键还很年轻,估摸着他的仕途巅峰,应该能有机会到承宣布政使司里去当个副手。

因为没有进士的身份,正三品可能有点悬,从三品希望很大。

至于正二品的承宣布政使司使,想都别想了。

这位名江采仁的知府同知,因为平日里要处理诸多政事,而且经常在泉州府各地出差办公,所以比知府更了解整个泉州府的情况。

昨夜喝酒的时候,黄昏无意间提及过要在泉州府这边购置一座宅院作为暂时之用。

江采仁今天就登门来了。

直接说明来意,说自己熟谙整个泉州府的状况,镇西公要买宅子的话,自己可以帮忙引路去实地看看那些豪宅。

黄昏没有拒绝。

你得给下面官员一个献殷勤的机会,也有些明白江采仁为何能爬得这么快了,确实有点八面玲珑,关键是这位知府同知处理政事,也确实有一手,在泉州府的好评声望,一点也不比知府差。

嗯,也有风言风语,说这位知府同知这些年没少赚钱。

不过朱棣都能忍,黄昏能说什么。

朱棣能忍,说明江采仁还在朱棣的底线之内,而且他处理政事确实出色,要想马儿跑就得给马儿吃草,你总不能继续搞太祖那一套。

何况官员如果没钱赚,办事也就不上心了,只要他江采仁能为民谋利,就是一个好官,瑕不掩瑜的贪墨,律法之外情理之中。

不妨碍江采仁是一个好官。

所以说,有学问的不一定能当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