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推广经济
令无数人辗转难眠的漫漫长夜终于过去。
在天刚亮的时候,王富贵那边传来一个不算好也不算坏的消息。
椰汁疗法似乎起到了效果,老兵没死,可也没有脱离危险,仍然昏迷之中,生死未卜。
没死就表示还有希望,方唐镜洗漱过后又去拜见了王恕,还特意送了一套刚送来的牙刷牙膏和肥皂香皂。
这套东西格物研究所已经开始量产,就在昨天连夜送来了不少,方便方唐镜送礼兼广告。
牙膏牙刷是方唐镜亲自画的图样制作的,肥皂香皂直接口述了一个粗糙的配方,让格物院自己摸索最合适的配比。
肥皂其实就是猪油融化后加碱水反复搅拌,便会产生皂化反应,除了浓度配比之外主要就是温度要控制得好,掌握好这两点就能生产出来。
当然,品控什么的就全凭工人的熟练程度和经验把控了。
有了肥皂,香皂就简单了,在配方里加一些绞碎的鲜花或且草本药材,比如茉莉,月季,菊花,两面针,硫磺,既能药用,用过之后还会带上淡淡的香气。
方唐镜给王恕准备的的香皂是菊花和茉莉两种型的,君子如菊,茉莉就纯粹是给女眷用的。
这些东西惠而不费,全部加起来都不到一两银子的售价,当得知便用的方法和作用之后,老王当场试用,立即便大为赞叹,相当开心。
“贤侄关心国计民生,经世济用,实是大有可为。”
“小侄不敢居功,这乃是‘松江府格物研究院’研制,‘救灾扶贫基金会’出资办的作坊生产出来的第一批样品,送到小侄这里让小侄帮他们推而广之,做一个市场调研,好以此确定下一批的产量,然后以此为基础扩大产能和规格。
还有,现在作坊急缺碱粉,松江府那边也让小侄想办法呢。”
“松江府格物研究院”和两个词一下子就吸引了王恕的注意。
“何为格物研究院?”王恕对于新鲜事物,好奇乃是必然。
“小侄认为,格物致知乃是圣人的教诲,却非圣人本意,圣人本意乃是让我辈读书人格物致知后为民之所用,利国利民,方是圣人之大愿矣。”方唐镜先是借用了圣人理论,然后才揭开真面目,道:
“故而这格物研究院主要是以研究有利于民生,改善民生生存状况为目的,同时也要促进民生经济的种种技术,利国利民是最根本的目的。
比如研究院研制出来的‘水力大纺车’一台就可以提高十倍的纺织效能,老叔你想想,这一年能创造多少财富?
又比如这‘生活四件套’,不要小看全套下来只要一两银子,可咱大明家庭若是十户里有一户用上它,又将会产生多大的财富效应?
最关键的是,这些都是消耗品,用完了就要补充的,岂不是源源不断的财源?
可以这么说,只要研究所研究出有利民生的技术,‘救灾扶贫基金会’就会将之变成现实,不但有利于民,还能源源不断地为自己创收,源源不断地给国家上缴利税.
一个有技术,一个有资金,岂不是天作之合?
当然,小侄认为,一个人富裕是没有用的,一小撮人富裕对国家的作用也不大,要整个底层都富裕起来,咱们大明才能水涨船高。
小侄能力有限,只能让松江府先行试点,效果还不错。现在有一个项目,小侄想跟老叔你合作。
只要老叔你一声令下,整个南直隶民众都会因此受益。”
道理很简单,大家都有钱了,朝廷才能有税赋来收,不然收什么,收空气么?
这才是方唐镜的主要目的,要推广他那一套“蛋糕做大之法”,最重要的还是要先改变人的观念。
之前方唐镜提出的岳王观旅游和房地产,这些都是赚富人的钱,对于民生并没有多大改善,王恕虽然颇为看好,却并不十分重视,但这次就不一样了,这关系到朝廷大局。
比如方唐镜刚才提到的“水力大纺车”,竟能提高十倍的生产效率,这就让人惊掉了下巴。
王恕知识渊博,又多年在地方历练,当然知道南宋和元朝时就有了这种“水力大纺车”,且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在他想来,能得高半倍到一倍就不错了,但也必然有相当的弊端,否则也不会失传。
所以当他听到十倍的效率之后,真真是大惊失色。
还有那“救灾扶贫基金会”,朝廷在多地灾区已经推广,也有了一定的成效,可大多数地方都将之视为临时性的产物,灾情过后也就解散了,并没有拿它当回事。
但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显然不是这么个玩法的,不但将两者结合起来,还搞出了效益和规模,这就让王恕不和不重视了。
现在整个江南都面临着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朝廷税赋半出于江南,民众肩头的负担之沉重可想而知。
而另一方面,长期的重税,江南民怨渐多,以至于许多不稳定因势已悄然滋生,一旦有风吹草动便会野蛮生长,稍有不慎便会成燎原之势,比如前几个月的地震,许多地方便出现不稳的迹象,因此朝野呼吁给江南减负休养生息的呼声层出不穷。
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江南官田居多,占了总面积的七成,国家的粮食就大多着落在这些土地上面,因此官田的税收纳粮达到了惊人的五成,加上各种杂税,合起来能有六七成。
但与此同时,民间私田的税赋则只有三成。
官田私田税赋如此悬殊,于是造成大量佃户逃亡,劳动力流向私田,民间闲散人员又不愿租种官田,官田的劳动力就需要承担相应更重的劳动任务。
如何在上缴税赋不减少的情况下为官田减赋,一直是王恕心头的一块大石头。
当然,他可以动用权力强行加征私田的税赋,但民间同样承担着沉重的商业税赋,他这一加,民间势必要将劳动力转移到商业活动中去弥补农业这一块的损失,同样还是得不偿失。
当真是一个进退两难的决定。
所以当方唐镜给他提出一个有利于民的项目时,他不可能不心动。
不过王恕还是有疑虑,便问了出来:“司马文正公曾言,‘天地所生货财百物,皆为定数’。此涨则彼消,贤侄所说的项目会不会此处得利而彼处害民?”
“小侄以为此论似是而非,乃是偷换概念之法耳。”方唐镜并不是第一次面对这个说法,下意识地反驳道。
王恕脸一沉,少年人意气风发,藏否古今,然而司马光乃是士大夫们心里的一道标杆,王恕顿时就想开口呵斥。
文正公司马光在很多人眼里是道德完人,是士大夫追求的楷模。
他博古通今,文章等身,真知灼见,所著的《资治通鉴》更是帝王治国的教材。
这样一个人,说的话纵然会有小错,但他千锤百炼的的理论一定不会错的……吧?
王恕还是犹豫了,因为据他接触以来,方唐镜虽有些飞扬,却绝非跋扈的性格,所作所为虽是常常出人意料,却无有不中,不会无的放矢,于是深吸一口气,强忍下怒气,听他怎么说先。
“老叔,您博古通今,小侄若是说错了话,您请包涵。”方唐镜察觉出了王恕的表情变化,先打了一支预防针。
王恕一怔,这才发觉自己竟然已经动气,不由一笑道:
“小子滑头,老叔岂能如此没有肚量,连你们年轻的两句逆耳之言都听不进去,今天你我叔侄畅所欲言,言无不尽,作君子之争如何?”
“这可是你说的,可不能耍赖。”方唐镜眨了眨眼睛,假装幼稚,相当有欺骗性。
“好好好,便如此说定了。”王恕哈哈一笑,作为一个以公正闻名的人,他还是能做到兼听则明的。
“老叔,其实小侄一直强调的‘蛋糕做大之法’不仅针对这个问题,而且做得好了,还可以‘民不加赋而岁入倍增’?”
什么玩意?说你胖还就喘上了?
“民不加赋而岁入倍增”,你咋不上天呢,真当老夫好忽悠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