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历史
(十六)
舅舅为了劝醒他,继续说道:“我查过陈氏的家谱,你们家祖上曾在京城当大官,也是书香门第,名门望族。但是乾隆年间,有个本家是职业代考师,科举为人代考被抓现场,龙颜大怒,下旨江浙一带往后三年不许再参加科考,陈家历代子孙永世不得科举!”
这个原因,父亲曾在两兄弟面前说起无数遍,陈文志都听得倒背如流了。乾隆帝自己没啥文化,抓科举舞弊倒是一把好手。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341,《礼部:整肃场规》记载:乾隆八年(1743), 乾隆专下谕旨一道:“科场夹带之弊例禁甚严,今乡试在迩,闻得外间不肖士子故智复萌,预先赁倩善写细字之人抄录文艺,为入场夹带之具。若不严行禁止,则侥幸获售者必多,而真才转至黜落,于抡才大典甚有关系。著步军统领、五城御史出示晓谕,并密行查拿。至入场之时,监试御史等必须严加搜检,不可虚应故事。倘有宽纵疏漏之弊,必将该管官员从重议处。”
因此,只是一个同姓陈的本家科举为人代考,与他们陈家属于八杆子打不着的关系,两家在京城估计连面都没见过,就受此无妄之灾!
不但他们老陈家,整个陈家村姓陈的后人,甚至包括江浙一代,很多地方的科考之路都被堵了,绍兴人转行做师爷,金华东阳转行从事工匠这一行,整个陈家村全是木匠、瓦匠、泥水匠等。
如今想来,陈家历代子孙真是比窦娥还冤!而他们陈家村,当年的祖辈,因为这件历史大事,从北京迁回了浙江老家,后人渐渐变成了下九流的手艺人。因为科举是唯一改变命运的路,这条路断了,人又要活下去,只能从事别的行业。
命运的齿轮疯狂转动,个人如同漩涡中一片小小的树叶,除了随波逐流,无能为力。从此后,陈家村分为两种人,大部分是认命了,抛下书卷,拿起刻刀,成了木作,工匠等手工艺人。小部分,如同文昌文志的父亲,不认命,只爱读书,生前满口之乎者也,做木雕出活时,也手不释卷,人送外号“陈秀才”,做梦都想哪一天朝廷还记得他们老陈家,能够收回成命,老陈家又能科考了!一旦能科考,陈秀才就想去中个进士啥的。
然而,这一天到死也没有等来。清政府从乾隆到光绪再到宣统帝溥仪,陈家村仍然没有等来洗冤翻身的机会。上面仿佛已经忘记了在江南一代,还有无数陈家人在期盼着朝廷收回成命的龙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