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口碑转好
文青朝宫外走去,然而那些大臣却依旧不放过他, 在他身旁七嘴八舌跟文青的嗡嗡个不听。
他们的意思很明确,那便是让文青把煤矿山的地契卖回去给他们。
而且,价格还必须是原价。
不过,这群大臣的语气已经从开始的威胁,变的有些和蔼可亲起来了,像极了和蔼长辈对后背温和教导的模样。
因为他们若是强硬的话,文青索性就不说话,让他们说个饱,反正文青就是一句话不说,所以这帮人精,换了个口气跟文青说话。
文青斜眼看着一众大臣,恶趣味的想着,自己若是身穿龙袍的话,像不像一个昏君走着,身边跟着一帮阿谀奉承的大臣?
那场景,想想就真的很贴切。
“文掌柜,你此举真的是阴险啊,陷吾等为不义啊”
一人笑呵呵的对文青说着话。
文青摇摇头,表示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在揣着明白装糊涂。
另一个大臣补充道:“而且文掌柜还是拿着本该属于我们的家的煤矿山,陷吾等于不义,当真是高,实在是太高了”
文青双手抱头,斜眼看着他,问道:“这位大人此言差矣,刚才已经说过了,各位家里卖给我的,我想怎么霍霍,是我的事情,这件事情与各位大人家里无关,干诸位大臣不义有什么干系呢?”
“更何况......”文青语气里带着嘲讽的味道,继续说道:“这些乃是充满铜臭味的事情,诸位为何那么上心?”
“难不成,诸位想和我一样,弃文从商?”
文青说话的角度非常刁钻,又非常占理。
一下子把在场的诸位大臣们搞无语了。
的确,他们一身官服穿在身上,却跟文青探讨着煤矿山买卖的问题,这不是铜臭味十足又是什么。
不过既然已经打开天窗说亮话了,就没什么不好说了的,其中一人对文青说道:
“文青,实话说吧,你肯定是有要求的”
“大家都是聪明人,文青你是绝对吃不下那么多煤矿山的,你要怎么才能把煤矿山卖回来?”
文青斜眼看着他,说道:“我没打算卖啊,让天下百姓都在冬天能取暖,多好啊?”
“说不定,百姓们还能把我当成救苦救世的圣贤呢?”
“哈哈......”
说着文青大笑了起来,一瞬间觉得自己伟岸无比。
的确,如果他这样做的话,的确会被青史留名,百姓无不对他感恩有假,但他并不打算这样做。
因为这样做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一样能产生利益的资源被免费了,没办法被管控。
这对于朝廷来说,绝对是个大麻烦,很有可能会催生出文青意想不到的大反弹。
其中大自然被破坏,是文青最担心的,被毫无规则的破坏后,大自然的馈赠可能就会变成大自然的反噬了。
文青只要控制好煤矿的物价,就可以了,这样即起到了等价交换的法则,也可以让天下百姓都能取到暖。
一个大臣凑到了文青的身旁,问道:“文青,不用那么道貌岸然,你应该清楚,这煤矿山的利益之庞大”
“倘若你强行要这样做,带来的后果,你可想过?”
“若是不加以控制,天下百姓都去挖煤,会耽误多少生产力?”
“人们都在担心煤矿被人挖走,都在担心自己下手慢了”
“这可能会引起仓粮极速下降,文青,你可想过这个后果?”
为什么身为拥有几千年知识精华的穿越者文青一直没有小看古人智慧的念头?
这就是原因之一。
是真的有可能会造成这种局面的。
另一个大臣补充道:“文青,你可别从千古圣贤,变成了千古罪人”
文青停下了脚步,回头看着一众大臣,说道:
“诸位大臣心系天下,小子实在佩服”
“不过,这与小子我一个升井小民何干?我只不过想让天下百姓在寒冷的冬天取个暖而已”
“诸位大臣说的这些,其实小民我只能听懂一半而已”
“这样吧,等我想明白了,再说,好吧?”
文青说完就走了,头都不带回的。
看着文青的背影,一众朝廷大臣面面相觑。
城门之下,阴暗之中,一个个大臣的眼里闪烁着厉光,仿佛要把文青撕成碎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文青已经彻底成为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
潜移默化之中,文青已经彻底成为了敌人。
这便是李二说文青已经下不了车的原因。
文青只能跟皇室绑在一块,不然天下之大,没有文青容身之处了。
.......
“九娘诶,你们家汉子挖了多少煤矿回来呀?”
“好多哩,够我家几个娃娃过冬哩”
长安城里外,无数百姓从煤矿山那边回来,背上都背着一大箩筐煤炭,准备自己祛毒,然后用作取暖使用。
“那文青真是个大好人哩,真是为我们百姓着想”
“是啊,之前还误会他妖言惑众教坏了孙神医,俺真是该死,还去皇宫前吵闹过呢”
“孙神医最近出狱,他在常住的那家道馆面前发了告示,声明了那件事跟文青无关,是他脑子犯迷糊了,我们真的错怪了文青了,他是个好人”
百姓们对文青的评价一下子从坏,变成了好。
之前文青可以说是臭名昭著了,因为教坏了孙神医,他家宅子每天被人扔臭鸡蛋。
也得亏这里是天子脚下,长安城,不然的话可能会被愤怒的民众一把火给烧了。
又几天过去后。
贞观犁被推广开来,朝廷也发出了公告,公示出这是文青为天下耕耘所造。
这一下子,文青的名字犹如前段时间郑筠娘一样,成为了百姓口中的大好人。
这回就算士族想抹黑文青,也抹黑不了了。
因为酒精的上供配方,解决了无数伤兵问题,为大唐做出的贡献巨大。
哪个兵不是百姓的孩子?谁不想自己孩子健全的回家?
而贞观犁的出现,是肉眼可见的增加了将近一半的耕耘速度。
历代朝廷几乎都是以农立国,百姓家家户户都有田要耕。
这种贡献,不是大好人,又是什么?
人们对文青的感恩,每一天都在增加,热度不减。
然而在这时,士族那边口里说的, 坏人都让他们做了。
为什么这样说?现在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