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到达金州 围三阙一
汉水又被称之为汉江,均在秦岭南麓陕西宁强县境内,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
汉江是长江的支流,在历史上占居重要地位,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
李佑知道,如果走陆路,虽然也能当天夜里赶到,但是却会让自己的队伍人困马乏,所以李佑选择走水路,从汉水直接前往金州。
有人一定会问,那李世民为什么不走水路,只要走水路就可以直达金州,这样军队不就可以不用劳累了,还是那句话,首先李世民集结军队需要时间。
其次大唐的水军阵的不怎么样,现在的战船最多也就装个一百人,试问一万人的运输就要上百条的战船,大唐是真的没有。
李佑也是走运,碰到了李九哲这个家伙,要不然,这次李佑也只能从陆路赶往金州。
不过,一切都有定数,李佑是主角,运气不会太差的。
.........................
三艘大船从汉水中驶过...带头的那一艘并是五牙战船,现在虎贲团的战士们都在五牙战船上,要知道很多虎贲团的战士都是第一次坐这么大的船,本来应该休息的他们,却全部兴致勃勃的来到了船边观看夜景。
只不过,这夜景没有看一会,有的战士就惨了,怎么惨了,呵呵...晕船了。
这晕船的感觉可不是那么好受的,一下子突然有了晕船的感觉,会让你感觉天旋地转,好在李佑已经预想到了这个结果,准备了很多生姜和大蒜。
这生姜和大蒜可以最大程度的缓解晕船的感觉。
月光之下,所有的船只全力的向前,李佑坐在五牙船的最高处看着身边的李九哲道:“九哲呀,这次要多谢你了,要是没有你,这次我们得虎贲团可不是就仅仅只是晕船了。
从长安到金州最少三百里,一夜的奔袭到达了金州洪县也是人困马乏,郭鑫恪三万大军,我们如何挡...!”
话刚说完,一边的刘大庚连忙道:“殿下...一千对三万,即使精力充沛,体力充裕,也是不够的,不如...我们也去吧...!”
刘大庚说的是他得人。
只是李佑却笑道:“刘叔,你的人呀,要帮着将这三艘大船给守住,我可不想这大船被人发现,而且这次我们前往洪县是准备守城的,可没有想过要和那些叛军拼正面。”
“一千人守城也不够呀...!”李九哲微微道。
“小子...你懂什么...!”罗劲嘿嘿的走了过来,背后还背着一把弓箭道:“这次我们守城可是有利器的,对方不来还好,只要过来,我们就一定让他们有来无回。”
罗劲说的没错,这次李佑绝对是有备而来,一千对三万...如果没有万全之策,李佑是绝对不可能这么贸然而来。
一百架大黄弩炮,两百支神臂弓就是李佑的依靠。
李佑听完罗劲的话之后,也是嘴角露出了笑意,黑夜漫漫,五牙前行...水路从长安到金州洪县约莫要三个时辰,也就是说六个小时。
大约是在夜里两点钟的时候,李佑看了看自己的手表,正式到达了金州码头。
这个金州码头离洪县县城还有十里左右。
“下船...!”秦勇一声大呵,跟着他的如归连迅速的集结,第一个下了战船。
如归连是李佑的虎贲团中最有战斗力的连,所以他们的任务是斥候,要知道虽然此地到洪县也就十里左右,但是谁也不知道这十里之中有没有埋伏,所以必须要有斥候先行探路,如归连就是探路的斥候。
“十人为一队...向前递增前进,一定要小心再小心,尽量不要被人发现...!”秦勇在自己的如归连前小心的交待着。
“诺...!”如归连的战士们大声回应。
跟着站在战船上的李佑就看到如归连的战士们,开始分批次向前侦察而去,这个时候,薛仁贵道:“公子就来我的一营,居中而行...!”
李佑点点头。
苏定方这个时候走了过来一个躬身:“公子...我就先走了...!”
周立凯也是微笑着看向了李佑道:“我们三营先走了...!”
周立凯是三营一连的连长,全连一共一百人,个个都装备了神臂弓,还有一百的神臂弓在如归连的身上,所以这三连的战力是最强的。
一百架大黄弩炮现在全部给了二营罗劲,所以罗劲最后出发。
至于薛仁贵的一营还是以冲杀为主,步人甲,马刀,马槊,重要是一营是一人双马...这就是李佑虎贲团的配置。
与此同时的洪县县城之中,权万纪也准备将洪县的种子给运出去。
有人一定会问,这个洪县都被围住了,怎么可能还有机会将自己家的孩子给运出去,嗯...这里就要告诉你一个兵法了。
围三阙一...我想大家都应该听说过,对于打仗,我挺佩服一个人,他叫孙子,他写的那本著名的书是全世界的军事领袖都必须要学习的。也许有人觉得不就是一本书么?有那么重要吗?
我郑重的告诉你,有,而且很重要。
因为这本书里面的很多战术,直到二战的时候都一直再用,而且用的相当得多。
“围三阙一”或者叫做“围师必阙”,是古代乃至现在攻城拔寨之时的极为狠毒的一招,但是却很有用。
我来解释一下,他的意思就是攻城的一方在攻击的时候,无论你有没有能力全歼敌军,你都要给敌军留一条“生路”,也就是说城墙有四个方向,你围着三个方向打,留下其中一个方向给敌人逃命。
当然,留出来的这条路是有讲究的,首先这条路要崎岖,适合埋伏,埋伏当然是为了清理逃出来的军队的。第二,这条路要确保唯一性,不能让敌军四散而逃。
有人看到这里就笑了,有能力全歼敌军的时候何必多此一举?
我只能告诉你,这其中的道理大不一样。如果你仗着人多势众全部围严实了往死里打,那么守城的敌军看到逃跑无望就会拼死抵抗。而且还会斗志高昂,反正横竖是个死,还不如奋战而死。
即使最后攻城的一方赢了,损失也不会小。但是如果你留了生路给他,那么人在有后路的情况下就会丧失斗志,做鸟兽散。
这样,在他们逃出城外的时候已经没有任何斗志了,他们从一个战士就变成了任人宰割的绵羊,这样就更好征服他们。
所以这一招最高明的地方就是利用了人性的求生心里,人只要在有希望活下去的情况下会变得异常脆弱。难怪孙子经常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老祖宗的智慧,真的不是吹的啊。
当然了,郭鑫恪围三阙一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他的兵力不够...他只有三万人,而洪县中有大约三千到五千的守军,一般攻城都必须要十倍于敌、
也就是说,如果敌人三千守城,攻城方要想主动进攻打赢,至少需要3万人,算上后勤补给的人数,至少4万左右...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三万人攻三千人的城,一万人屯大营,一万炮灰上前线送命,一万相对精锐的着甲部队督战和时不时的参与战争,维持战争烈度,消磨敌军意识。
所以说,郭鑫恪也想着留下一个缺口,不要让洪县城中的人拼命,只是郭鑫恪没有想到的是,权万纪这个侍郎却要死守洪县,如果权万纪不在洪县,此时的洪县不出意外,下午就破城了。
“都不要出声音...!”
一辆又一辆的马车缓缓的驶出洪县,在这些马车的身后,是孩子父母们的眼泪,这就是大唐的百姓,他们非常的有骨气。
明知道是死,也要死守洪县,这和此时贞观年间的气氛是有原因的,虽然说贞观年间的大唐百姓,生活依旧不如宋朝时候的百姓,那么的富足,但是大唐的威武,让这些百姓得到了尊严。
你要是在长安,那些胡人可是对大唐百姓毕恭毕敬的,任何事情都是以大唐人为先,那些胡人可不敢抢先,这就是民族自豪感。
不像宋朝和现代...现代就是前段时间,一家博物馆,我也就不点名道姓了,就是马踏飞燕的那家,是真的太无耻了。
一位中国人驱车千里来到博物馆,因为没有事先预约被吃了“闭门羹”。
对此,男子也只能无奈的离开。
然而,正当他要离开时,却发现一个中国姑娘领着一个外国人大摇大摆的走了进去,他们也没有预约。
男子直接返回去找了工作人员,质问为什么他们没有预约也能进去,工作人员却回:“他是外国人。”那理所当然和有种你去告我的洋洋得意,就好像一条狗找到了自己洋主子靠山。
嘿嘿...当然了,这件事情闹的不是很大,其实宋朝都比现代要好很多,那种洋大人的奴隶心理,不知道为什么会一直存留,这是一种特殊的奴性。
很奇怪,中国平民没有这种奴性,有奴性的都是...嘿嘿...说多了,大唐的百姓,没有这种奴性,他们一直认为自己在大唐,就是地位崇高的存在,任何胡人,外国人...都要知道,这里是大唐,大唐不是你们外人可以撒野的地方。
也可能是这个原因,中国人很喜欢大唐,那种民族自豪感,是很纯粹的,大唐朝廷也支持这种民族自豪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