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董卓授武
此时的曹操,还不知道两人即将邀请的董卓代言人就是温良,颇有些好奇的对袁绍问道。
听到曹操的话,本来面露笑容的袁绍脸色一僵。
都怪当年年少无知啊~
不过,俗话说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袁绍显然深谙此道,很快便恢复了过来,面色平静的诉说了温良是如何知道他们二人之间关系的。
然而,和袁绍想象的情景不同,曹操并没有露出尴尬的神色,反而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怪不得恭俭那小子,当时脸色不对,原来是这事。”
如果温良在场的话,或许能意识到,在曹操的眼里,抢别人妻子并不是一件值得尴尬的事?
不过袁绍就没这个想法了,只当曹操是故作淡定。
之后,曹操又询问袁绍是如何与温良认识的,袁绍便说出了他的次子袁熙和温良之间的关系。
“那这样算的话,这个温良也算是自己人?我还答应给他在武威谋个官呢,那现在这个事就教给你办了。”
曹操和袁绍两人,那可真是从小玩到大的关系,所以曹操说的时候没有一点不好意思。
而且凭借袁绍和何进之间的关系,有袁绍在一旁发力,这件事也更容易些。
对于曹操等人来说,战后的封赏,本来就是又一次的利益交换。
战功的多少,其实并不会太多的影响到众人的仕途,无非就是需要付出多少的代价,以及面子上是否过得去而已。
比如曹操,黄巾之乱过后,肯定会是一方郡守,用于交换的利益倒是无所谓。
之所以需要波才的人头,无非就是个面子的问题。
有了一定的功劳,获得郡守的官职,那是曹操德才兼备,有勇有谋。
没有足够的功劳,当上了郡守的职位,那就是趋炎附势,结党营私。
对于名声,这个时代的人还是十分看重的。
然而,听到曹操的话,袁绍却皱起了眉头。
“温良这人,你有没有察觉到他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袁绍脸色颇为严肃的询问道。
‘你也是来杀貂蝉的吧?’
当时刺客对温良说的话,袁绍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
也是因为那名刺客的话,袁绍一直对温良的身份抱有怀疑。
即便他一翻调查下来,并没有发现温良的身份有什么问题。
但也只限于目前知道的情况,没什么问题。
黑山山脉里的长冶村,没人知道具体是什么情况,甚至是否有这个村都很值得怀疑。
武威郡的册子上,只有寥寥几笔记录,再也查询不到其他的相关信息。
但临洮那边又传来消息,温良当时确实进入了董府,看样子和董卓的父亲确实有一定的渊源。
“不对的地方?没感觉。不过据皇甫将军所说,这个温良是贾诩的弟子。”
见袁绍的表情不似开玩笑,曹操认真的想了想,还是给出了否定的答案,顺便把唯一一项自己知道的,有关温良的消息告诉了袁绍。
“贾诩?武威贾氏吗?那样的话,就没什么问题了。”
听到这个消息,袁绍低声说了一句。
武威贾氏,在武威也算是豪门世家,同样是知道那个传说的,而且贾家这一代的贾诩,传闻还得到了某位大能的看重,传授了预言之法。
如果温良能成为贾诩的弟子,那基本上可以排除温良的嫌疑。
“这个温良,有什么问题吗?”
曹操见袁绍那变幻不定的脸色,有些奇怪的问了一句。
袁绍有些无奈的又和曹操解释了一遍。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现在的九卿之一,但看着关系也知道,突然发迹的,并没有历史传承。
对于这些现在的世家都认为是传说的东西,更是毫不知情。
听了袁绍的故事之后,也毫不在意。
“就像你说的,这就是一群没什么能耐的毛头小子罢了,老老实实的还好,要是敢为非作歹,直接砍了就是了。”
见曹操一脸无所谓的样子,袁绍也没多说。
曹操的性格,袁绍还是比较了解的,清楚的知道,和曹操说这件事其中的厉害关系,就是对牛弹琴。
随后,两人又交谈了一些杂事,便各自离开,等待晚饭时,和温良与贾诩进行商议。
下午四点钟左右,温良和贾诩准时来到了这处屋舍内。
一进院子,温良便对贾诩暗暗点了点头,示意贾诩,这就是他看到的那间屋子。
贾诩也微微颔首,示意明白。
谈判这种事,除非是死敌,否则只要愿意过来谈,那事情就已经成了一半。
剩下的无非就是利益交换而已。
而谈判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多少,直接决定谈判双方所拥有的谈判筹码。
袁绍此前并未透露这次交谈的目的,而贾诩已经通过温良预测到的画面知晓了袁绍的目的。
本来应该是袁绍用世家的利益威胁曹操妥协,但现在,可就不一定喽。
互相打了声招呼,温良和贾诩便坐在了袁绍和曹操对面。
和温良看到的情景中的座位一模一样。
哪怕在汉朝,喜欢在饭桌上谈话的习惯,也已经形成了。
倒不是因为什么不良习惯,主要是因为,在吃饭的时候,大家可以趁喝酒吃菜等插科打诨的间隙,去思考自己下一步怎么做。
刚坐好,便有侍女将两个锅分别端到了每个人旁边的桌子上,温良就忍不住翻了个白眼。
一个锅里是煮好的肉菜,一个锅里是提味的蘸料。
没错,就是火锅。
汉朝的人,已经吃上火锅了,像现在比较时髦的‘九宫格’,早在西汉便已出现。
温良最开始发现这点的时候,是十分惊讶的。
因为他记得,有些历史小说里,现代人回到唐朝,就是靠发明火锅捞第一桶金的,大概大家穿越的不是一个时空吧。
不过普通人只能用普通的锅,像‘九宫格’的前身‘五熟釜’,只有皇帝允许,才能在公开的场合使用。
火锅没问题,让温良忍不住翻白眼的是火锅的蘸料。
这个时候的人,不仅菜和肉是热的,蘸料也是随时用炭火加热的,温良就没搞明白这是个什么习惯。
虽然已经吃了几次了,但温良对于吃‘热料’,还是有些不习惯,但又办法直接说这些‘长辈’的吃法他不能接受。
常吃烫嘴的食物,不怕得口腔癌、食道癌这一类的病症吗?
看来回去以后可以让华佗研究一下这方面的知识,给这个年代的人科普一下吃东西烫嘴的危害。
至于现在,慢慢的,吹凉了吃呗,还能咋滴?
袁绍不开口,贾诩也不说话。
而温良和曹操就像是背景板似的,专心和眼前的火锅战斗着。
当然,曹操可比温良吃的舒服多了,也爽多了。
肉菜直接从蘸料里拿出来就往嘴里送,也不见他吹。
‘特么的,武力高就可以不怕烫吗?’
温良只能有些发酸的在心里吐槽着。
“文和兄,这次请两位过来,是有一事相求。”
吃了一会,还是袁绍率先开口,但贾诩的反问,直接让袁绍和曹操静止在了原地。
“可是希望太守败退?”
在此之前,对于‘预言’一说,袁绍是并不怎么相信的。
所谓的预言,无非就是靠着现有的事情,做出远超常人理解的预判。
比如所谓的张角即将起义,起义必定失败,汉朝大厦将倾。
这种预言,袁绍也能说出来,甚至可以说出具体的年月日和人物地点。
因为这件事就是他们一直在参与的。
如果他将这些未来将要发生的事说出去,这不叫‘预言’,这叫‘忽悠’。
但今天,面对贾诩的询问,袁绍却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出这样的判断的。
开始的时候,袁绍等世家成员对于黄巾军并不怎么看好。
只要在他们的帮助下,黄巾军能够威胁到洛阳,逼得皇帝解除党锢,那便足够了。
但黄巾军现在的发展,有些出乎他们的意料。
此时的黄巾军,竟然已经可以给朝廷军队造成‘麻烦’。
虽然不能正面对抗,但消耗朝廷那本就为数不多的军费,却是足够了。
朝廷没钱了,但仗又必须要打,怎么办?
继续进行利益交换!
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张角的太平军,真的能够撑下去。
如果真的换有着丰富的,和草原游骑兵作战的董卓来率军。
不是袁绍小看张角,在这件事上,袁绍压根就看不起张角。
找不到张角的是朝廷,而不是袁绍等人。
既然早就盯上了张角,袁绍自然有把握张角逃不出他的手掌心。
但就因为他能掌握张角的动态,所以确定,此时的张角仍旧在巨鹿一带活跃着。
但凡有点脑子,此时也应该跑远点,就算不跑,也要潜伏起来。
而不是现在这样,时不时跳出来,喊一句‘你过来啊’~
而袁绍最初的计划里,并不打算和董卓商量,直接硬来就好了。
反正董卓是独自前来,整个朝廷大军的各级武将,还都是原来那批人。
只要这些武将阳奉阴违,出工不出力,董卓再厉害也没什么脾气。
只不过,今天早上,得知温良跟随皇甫嵩到达了邯郸时,临时起意,邀请协商。
作为汉朝最大的‘军阀头子’,不是必要的话,袁绍也不想站在其的对立面。
“敢问,文和兄是如何得知此事的?”
“数算,一切的问题都可以用计算的方式获得答案。
通过对现有情况的分析,自然可以得到本初你的目的。”
要不说,越炫耀什么,越缺什么呢。
像贾诩,这件事虽然确实是从温良的预测知道的,但却说成了‘推测’。
一方面,提高了自身的逼格,另一方面,又获得了袁绍的好感。
袁绍自以为这是贾诩认可了他的‘观点’,却不知道这一切都在贾诩的计算之内。
观念上的不谋而合,让袁绍本来阴霾的心情瞬间充满了阳光。
“我不如文和兄啊。那文和兄既然坐到这里了,是不是意味着这件事……”
“太守确实愿意和你们合作,但你们能帮到太守什么?
讨伐黄巾贼这件事,对于太守来说,赢了固然好处有限,但输了,损失可是不小。”
谈判,有时候会很难,但有时候又会很简单。
只要双方都认为这件事对自己有利,那事便谈成了。
至于两边都是赢家,那个吃亏的朝廷,大家就都不怎么在意了。
现在的皇帝,幼年执政,不管是贾诩还是袁绍,对其都没什么敬畏心。
“重立州牧后,以董太守的名声和实力,凉州和并州两州的太守,任取其一。”
“但讨伐黄巾贼失败的太守,可没有足够的威望服众,这点,太守不会答应的。”
……
贾诩的话,让袁绍伸手喝了口酒,又吃了两口菜,趁机思考如何说服贾诩。
开始的时候,袁绍是计划以‘大势’相威胁,哪怕董卓想要率兵进攻,没有军队里的各级武将配合,也是毫无胜算。
但贾诩上来就说明白了,只要袁绍能解决董卓的后顾之忧,这件事是可以合作的。
伸手不打笑脸人,贾诩如果态度强硬的话,他袁绍出口威胁也是合情合理。
但贾诩上来就表示可以谈,他袁绍再威胁着说,合不合作你说了不算,那就有点太过分了。
偷偷的下手,董卓没发作的理由。
但要是明着挖坑,董卓会让任何人知道,给他挖坑的后果是什么。
想了一会,袁绍心一横。
“张角的人头!”
字越少,事越大。
袁绍只说了几个字,贾诩却明白了袁绍的意思。
事后,会把张角的人头交给董卓,由董卓秘密交给朝廷,算是给朝廷一个‘交代’。
我战败,不是我能力不行,而是这群兵不是我收下那群兵。
张角的人头,就是我董卓实力的证明。
带自己的兵来冀州,董卓当时确实是要求过的。
但汉灵帝又怎么敢让董卓带兵,途径洛阳再到冀州巨鹿呢,西凉那边造反的次数,可比中原地区频繁多了。
最后是强行要求董卓独自前往。
所以,这个说辞对于董卓来说,合情合理。
“对外解释呢?”
“张角病死!”
听到两人的商议,温良嘴里吃着火锅,却味同嚼蜡。
‘黄巾起义’‘火烧波才’‘董卓兵败’‘张角病卒’‘州牧分治’……
温良突然发现,这历史,好像变了,但又好像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