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太史慈出现
第281章太史慈出现
就在吕蒙说完这句话的时候,房间内突然间传出来一个男子的哀嚎声,不是别人,正是甘宁。
甘宁想着这些人大多数都是穷苦百姓出身,想着这些人大多参加战争,都是被袁术强征而来,而这些人也因为信任他才愿意和他去偷营,他想到这里越想越是过意不去,于是便嚎啕大哭起来。
“好了,兴霸不要哭了。”
吕蒙上前安慰,但甘宁却像听不见一样,毕竟有这么多的人命,都是因为自己的意气用事而丧生的,甘宁的心是无法承受的。
无奈吕蒙只能离开房间,让甘宁一个人在这里静一静。
“废物都是废物,你们这一群废物,朕养你们是干什么用的?三家联军加起来也没有七十万之众吧,而你们几个却连城池都守不住。”
“还有那刘勋居然不战就投降,扬州李峰也是,居然只知一个劲地搜刮扬州百姓与世家,害的是世家,联合起来将她捆绑给叶萧,都是废物。”
建业一座豪华的宫殿在那矗立着,而这宫殿的主人正是袁术,这是袁术称帝之后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民夫建造而成的,而此时的袁术仿佛根本就没有心思和精力去欣赏着精美的宫殿。
他不停地摔打着桌子上的战报,疯狂地怒吼着站在一旁美丽的妾室,根本就不敢说话,而台下的众大臣也是一个个低下头。
他怎么也想不到他手中将近有七十万人,居然只是短短数个月,各个城市连续丢失,尤其是江北之地,扬州重镇的丢失,让他从此失去了北上的可能,南方也在刘备和孙策的攻击下连战连退。
如今他能坚守之地,只剩下吴郡和丹阳,眼看敌人都打到家门口了,但是手下的人却没有一点办法,他怎么能不生气呢?
而袁术的亲大哥袁绍说好的支援一直不来,袁术给他写了无数封信没有一封回的。
在袁术的盛怒之下,众人无奈只能急中生智开始想办法,终于在讨论了许久众人,还是将袁术接下来的行动计划敲定了下来。
太史慈看了一眼身后行军急慢的军士,皱了皱眉头,想要下令让士兵们加快速度,可是却止住了。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县人,原来太史慈在北海解了孔融之围后,便来到了扬州刺史刘繇的手下,然后袁术称帝,刘繇归顺,袁术太史慈就这样来到了袁术手下。
原本按照历史的进程,他应该在刘繇手下被孙策捉住,然后被孙策招降,可是由于叶萧的出现,这一切都被打破了。
而如今他之所以在这里赶路,也是因为扬州城被攻破之后,袁术给他下发了无数道召令,让他回援建业。
而他如今的位置,也是因为袁术在北海郡的时候就听过他的威名,勉强分给他的,如果不是现在袁术手底下实在太缺人了,他不会分一个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太史慈来掌兵。
“将军兄弟们太累了。”
太史慈身边的一个士兵指着远处那些气喘吁吁的同袍,对太史慈说的。
“那还是……”
就在太史慈话还没说完的时候,一个传令兵拿着一卷圣旨来到了太史慈的面前。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命太史慈速速赶回建业支援!”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袁术的使者,这已经是他今天收到的第七道诏令了,太史慈接到诏令之后,便打发走了使者。
“将军这已经是第七次了,兄弟们实在是走不动了,休息一会儿吧。”
太史慈身边的士兵听到这圣旨之后脑袋都疼,可是为了让自己的同胞休息一会儿,他还是壮着胆子跟太史慈说出了这个要求。
“让兄弟们原地休息两个时辰。”
太史慈看着那些已经有气无力的士兵,对着身边的人说道。
“是将军。”
那人高高兴兴地跑去传令了,两个时辰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接着众人便开始继续行军。
很快众人便来到了中山关,中山关是通往建业的一个重要关口,太史慈骑马上前准备扣关。
可是却发现关隘之上飘荡着刘字大旗,太史慈心中不由一惊,心想幸亏自己在路上休息了一会儿,要不然带着这一群疲惫的士兵来到这中山关,恐怕这些士兵都要丧命于此。
“不知关上何人?”
太史慈对着城头大喊道。
“哈哈,袁术怎么这会儿才来援兵?我是刘皇叔帐下张飞,张翼德是也,你既然来了,就把命留在这吧。”
“大耳贼居然敢妄称皇叔找死。”
太史慈一听居然是刘备,当即皱起了眉头,而后便大骂道,张飞听到太迟,居然敢骂自己的大哥,当即大怒。
“敢骂我家兄长,你的命我要定了。”
在这个位面太史慈并没有去请刘备来救孔融,而是自己单枪匹马救出了孔融,这也引起了孔融的怀疑,而太史慈的孤傲是不允许让他人怀疑地便离开了孔融。
“你要是不怕死,那就下来一战。”
太史慈举着手中的长刀,对着城头上的张飞大喊张飞看到太史慈,居然敢和他叫板,当即让士兵打开城门,单枪匹马冲了出去。
“小贼,看打。”
张飞说着便和太史慈打了起来,就在张飞和太史慈战斗的时候,另一边叶萧率领大军从扬州而下进入了句容地界,叶萧之所以来到句容市,因为建业附近有中山关,中山关之险要,叶萧觉得一时拿不下,于是便打算绕路句容从背后拿下建业。
袁术知道这个消息,当即派出部队支援句容,就在叶萧到达句容的时候,袁术派出支援句容的援军也来到了这里。
面对着对面缓缓靠近的敌军,叶萧非常的冷静,从黄巾之乱开始,他已经经历了不知道多少场战斗了,其中大规模的战斗更是经历了数不胜数。
况且此时叶萧的手中还有最新研制的火炮,这是他通过水路运送过来的,而随着敌军的接近一场大战,好像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