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攻城情况

第二日大早,柔和的阳光透过了晨曦普照在大地之上。

北宫伯玉的大军已经兵临允吾城下,无数肃然而立的铁骑突然出现在了允吾城外,他们个个披甲持矛,在阳光的照射下黑色的甲胄闪烁着光芒。

李文侯作为湟中义从的统领,出现了在了这批铁甲骑兵的最前方。

一股冲天的气势出现在了他的身上,沛然刚正,仿佛可以将一切抵挡在眼前的敌人击溃,李文侯的内功修为已经达到了炼气成罡的真罡境的地步。

他身上的气势如同一把尖刀,仿佛可以将眼前的一切撕碎,而后方的湟中义从的气机似乎也和他合并在了一起,形成一把无所不破的武器。

仿佛就算是百万雄兵出现在他的面前,也会被他们轻松地击溃。

不愧是三国前期中顶尖的骑兵,成了建制的湟中义从的声势确实是相当的吓人啊的,

湟中义从被布置在战场上面的最前方,不过他们并不是这次攻城的最主力的一方。

在攻城战之中,湟中义从的威力是会大打折扣的。

这次攻城,主要还是要借助步兵。

而湟中义从的羌骑则可以依靠他们强大的射程,对于城墙之上,允吾城一方的士兵来进行压制。

只有当战局焦灼之时,才会让湟中义从下马来亲自当作步兵来进行攻城。

湟中义从的最大优点是在平原之上,或是通过极快的速度在战场上对于敌人进行阻截,绕后,包抄,突袭。

但是在攻城战之中,他们的威力自然就会大幅度的下降了。

假如在攻克允吾城的过程之中长期遇到困难或者焦灼的情况,湟中义从也就只能够亲自上阵了。

在湟中义从的两侧,则是一大批的步兵,一部分是被北宫伯玉这段时间新收编的部队。

这段时间之内,北宫伯玉在金城郡内可以算的上是势如破竹的。

一路上的各个县城根本就没有组织起来什么像样的抵抗。

在攻克下了几个县之后,这些县城原来的守军投降之后也就被北宫伯玉给迅速地收编了。

北宫伯玉的大军就像是一个雪球一般,在金城郡之内越滚变的越大,势力急速膨胀了起来。

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之前投靠于北宫伯玉的一些势力,其中包括了北宫伯玉部原本就统辖的少量步兵还有宋建的裙盗。

最主要的则是凉州投靠于北宫伯玉的大小羌部。

这次北宫伯玉的起义可以算的上是声威赫赫,这些大大小小的羌部也都看到了希望,纷纷来到了北宫伯玉的麾下。

之前在凉州的羌人们当然也反抗过汉廷,他们也起义过。

不过大部分时候都是各自为战,基本上每次起义都会被轻易地镇压下来。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在凉州地区而言,大汉龙廷的实力还是相当的强大的。

主要能臣干将辈出,段颎,张奂,皇甫规,董卓这几个牛皮人物基本上是一个接着一个来,一个刚刚走了,马上又有一个人顶了上来。

根本就不给这些羌人任何喘息的空间的。

而这次终于让这些羌部找到了机会,找到了一个可以让他们联合起来的人物,此人自然就是北宫伯玉了。

北宫伯玉有羌人血统,而且能力不俗,有这两点就足够了。

虽然北宫伯玉之前是从属于汉廷的湟中义从的首领,和叛羌之间不知道有过多少的战斗。

野利平之前就跟陆天说过,他所在的野利羌曾经起义过,就是被北宫伯玉所镇压的。

野利羌部本来是个小羌部,被镇压之后基本上羌部中的羌民死去了十有七八,而野利平则是侥幸地逃过了一劫,不过却是被俘虏之后被充入了奴隶籍。

但是羌人并不在乎,他们看重的是只要有人能够带给足够的利益就行了。

至于北宫伯玉之前的时候手上已经染上了多少羌人的鲜血?

他们并不在乎。

羌人羌部之间互相攻击就本来就是平常事情。

羌族活动区域广泛,虽然主要以凉州为其根据地,但是并不是说就只有凉州有羌人了,在益州,关中都也有一些羌人的小部落。

他们本来就是一群游牧民族,以游牧为生的羌人可以说是相当的自由的。

只要哪里有丰美的水草,有成群的牛羊,哪里就可以成为他们的家园。

不像是汉人一样安土重迁,一般一旦在一个地方立足以后就不会轻易地改变位置移动了。

汉人是喜欢在一个地方扎下根子,慢慢地经营,一步步地壮大,随后形成所谓的世家大族。

羌人就不一样了,四处游走,很少有特别固定的地方,除非找到特别好的游牧地。

一些大规模羌乱往往甚至会超过了凉州的区域,会波及到并州、益州。

羌人部落众多,其数量接近百种。

在游戏的设定之中,这些羌部中大的羌部足足有数十万余人,小者数千人的也是有的,差距是相当大的。

而且这些羌部也更相抄掠盗寇,有些时候他们互相联合,但是一旦触及到了自己的切身利益的时候,他们立刻改变立场,互相攻击。

这些羌部本来就不是一个整体,而且盛衰无常。

羌只是汉人对其种族的概括,羌族间彼此相攻本为常事。

因此羌叛中也经常是各自为战,被汉廷一方面各个击破。

之所以这些羌部一直没有能够联合起来。

也是因为凉州汉廷的分化之策,之前汉廷在凉州的人物都是相当厉害的牛人。

而且手段也是相当高超的,像是段颎,张奂,皇甫规这凉州的三大顶级武将,

这三人采取的手段都是剿中带抚,抚中带剿的手段。

只是这三个人的剿和抚的比例各自不相同罢了,段颎和贾诩是老乡,都是武威姑臧人,

这两人的手段也是非常相似的,那就是心黑手更黑,只求最后的结果好。

至于这个过程中采取的是什么手段,这个过程中死去了多少人,并没有在段颎的考虑的范围之内。

只要能够将羌部的叛乱给彻底平息,那么就算是将羌人给全部杀光的话,恐怕段颎这个人也是会干的。

想当初,段颎只是一个皇家陵园管理员,每天干着洒水扫地,打扫卫生的差事。

但他从小志向高远,学习骑射,之后又折节向学,奔着文武双全的路子培养自己。

通过在幽州战场之上对付鲜卑人刷过了等级之后。

段颎也顺利地如愿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凉州开始将屠刀转向了羌人。

段颎对付于羌人叛乱的最主要的方法是剿大于抚,只接纳对于汉廷最忠心的走狗。

想要投降汉室可以,那么就和汉廷走一条道路吧,拿起屠刀对着原本可能是同伴的羌部下手。

比如说北宫伯玉,虽然是羌人,但是却成为了湟中义从的首领,成为了镇压羌人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在段颎的毒辣手段之下,自然也是有着非同寻常的进展。

最终在段颎铁血镇压,手上染上了无数的鲜血之后,终于成功平西羌,灭东羌。

可以说,段颎就是东汉的白起,

对于羌人而言,段颎那是可以止小儿夜啼般的人物。

张奂和皇甫规则是抚中带剿,抚大于剿。

虽然这两人的手段也不弱,假如要杀人来,这两个人也是根本就不会心慈手软的。

但是若是相对而言,这两个人比起来动不动就要威胁搞大屠杀似的段颎那简直就是活菩萨一般的存在。

他们两个人的最终目标。

其实是在军事镇压的基础上,将降伏的羌人部落迁徙到关内,散落在汉人中。

让他们由游牧生活转为耕农生活,同化羌人的生活习性,渐渐完全将他们转化为汉人。

这当然也是相当狠毒的计策,那就是彻底将羌人给同化了,也就无所谓再剿不剿了。

但是这样自然也是相当困难的,需要长期的时间的铺垫。

而显然马上就要陷入黄巾起义的汉廷已经等不了那么久的时间了

在张奂和皇甫规这两人的努力之下呢,羌人曾经确实有部分选择加入到汉廷的统治之中。

大部分羌人对于汉文化自然也是仰慕的。

在那个时代,汉文化基本就是先进的代名词,万邦来朝,在华夏的历史上只有两个朝代能够真正达到这样的境界。

那就是汉廷和唐廷,当然你一定要勉强算的话。

那么明廷也能够算,当然明廷能万邦来朝靠的是往外面疯狂地洒钱币来赚取威望名声的朝贡制度,这里面的水分实在是太大了。

当然还有一个反面的极端,万邦来草的话,清国可以算的上一个

能够加入汉廷的话显然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但架不住汉室的克扣实在是让羌人顶不住啊,超高的税费让羌人苦不堪言,对于心性向往自由的羌人而言。

汉廷的苛政尤其到了东汉后期这种畸形的苛政显然是这些羌人没有办法承受的痛。

就连一向以来最能够忍辱负重的汉人后来都忍受不住搞出什么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了。

更不要说这些心理阈值底线要远远地比起汉人低的羌人了。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便是东汉末年的一句俗语,也是对于当时的最好的一句写照。

什么意思呢?就算是像割鸡头一样割下来我的脑袋,我也要鸣叫,我也要反抗。

连一向忍辱负重的汉人都无法忍受的赋税,你就更不要说是那些羌人了,何况有时候遇到恶官吏的时候甚至可是会对于这些羌人要求更多的赋税的。

然后在严苛的赋税下面,那些羌人只能揭竿而起,随后被汉室打服,再次安抚归附。

到那批官员走后,新来的官员又进行剥削,羌人继续反抗,周而复始,形成了一个循环……

这就是羌人不断造反的原因,不反没活路,反了也没活路。

但是至少临死还能出口怨气,为什么不反,横竖都是死。还不如至少拼死来一回反抗了。

在这种情况下汉室对于羌人基本上打了抚,抚了打。

汉廷纠结于羌人来回造反,每次将羌人打倒,就担心羌人什么又反,所以只能大力打压。

这种情况久了羌人只能反,如此不断来来回回,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羌人越是造反,汉室平定之后压制的越狠。

同样羌人过的也越困难,羌人过的越困难越要造反,这就是一个死循环,

汉室越来越忌惮羌人,羌人越来越不相信汉室,战败之后就面对无止尽的剥削。这就是一个死结。

可以说这种方式让羌族和汉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几乎都成了世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