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全大明扫盲任务

秦方这篇文章的开头即提出令人振聋发聩的问题:为何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排在最后一位?

这个答案,太祖朱元璋早已洞悉!

一、商人囤货居奇,缺斤少两,不符合儒家经义;

二、商人掠夺财富,使民穷,使国穷,使商人富。

三、商人巨富,荼毒大明,但对大明无任何的贡献!

四......

种种的原因,让商人的地位十分的低,让士农工看不起商人,让帝王囚禁商人。

文章的最后,秦方给出建议:

商人亦是大明的一份子,商人亦可做出他们的贡献,商税即是最好的体现。收取高额的商税,还请圣上免除对商人的一切苛刻之法。这是建议!但这个建议直达天听......

秦方直入奉天殿,恳求圣上同意!

朱棣沉吟许久,颁布法令,对缴纳商税的商家免除苛刻之要求!可准许子女参加科举,可准许穿戴丝绸,可......

这一下子,商人顿时将秦方奉若神明。秦方要求收取商税一事,国家收取巨额商税一事,第一时间被掀过!

这一刻,商人们都明白了!秦方!并非是背叛了商人,而是为商人发声!

作为商人,他们比谁都明白:要想得到一些东西,必定要失去一些东西。

相比于财产?商人们更想要的是公平......他们想要士农工商四者的地位平等。但真的平等吗?肯定不会平等,掌握着巨额财富的商人,跟贫农之间,根本不可能平等!

商人要的?是公平之上的不平等!是公平之上的优越感!是公平之上的更多......

秦府内,秦方也不知道他的此举是否正确。

自秦朝以来,国家即奉行囚禁商人这一庞然大物;但秦方却建议朱棣放开了这一限制。望着这数额巨大的商税,朱棣也同意了秦方的建议。

特殊的时间段,秦方完成了一件特殊的事情。

永乐五年的赋税:四千万白银;但永乐五年的商税:两亿五千万的白银。

作为六百年之后的人物,秦方深知一旦放开商人限制之后,商人的可怕。推动世界发展的、进步的,无一不是商人!

商人逐利,所以他们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他们会思考如何降低投入,如何扩大回报......于是机器诞生了,这就是工业文明的本质!

秦方有种预感!大明或许会率先一步踏上资本主义的道路。

秦方点着一盏明灯,在黑暗中观看,这是他的一次大胆的尝试,但他时刻准备拨乱反正。

文武百官争相劝阻朱棣,让其万万不可开启先例。

朱棣拿出秦方的关于提高商人地位的建议书.......

第一条:自永乐六年始,商人会成立慈善组织!对大明的遭灾的各地进行救助!不低于国家机构的一半拨款。

第二条:商人会捐赠乡镇学校,为大明的扫盲任务做出贡献。

第三条:大明商人会取国外之利,丰大明国库。

第四条......

观看完秦方的九条建议,文武百官纷纷闭嘴。

唯独解缙询问:“敢问陛下,秦方提出的扫盲?是什么意思?”

朱棣昂起头,仿佛是在展望。

“秦方说,他要在永乐二十年,让全大明的文盲率降低至一成!文盲的意思?就是不识字的假盲人!他的目标是全大明尽皆是读书人!”

朱棣此言一出,文臣们纷纷震惊,赞叹秦方这是圣人之举。

古之圣人,终其一生的目标不过如是。如若秦方真的能够完成这一道目标的话,尊秦方为圣,亦不是不可以!

永乐大帝朱棣也不知道秦方再发什么疯......短短的几日,秦方即上奏足足九道奏折,且奏折仍旧在增加中。

第一道:请求国家投资开办乡村学校,让全部的孩童,都有书可读!

第二道:开启六年义务教育,强制适龄的孩童入学读书。

第三道:开国库,修建水泥路。

第四道:水泥的配置及使用方案等举措。

第五道:修建载客铁路。

第六道:取消天下农民之赋税。

第七道:开启自愿服兵役模式,提升兵士的待遇。

第八道:大力宣传永乐奖,鼓励大明人发明创造。

第九道:将全部的土地收归国有,以土地承包制的方式租给秦方种植。

第十道:让天下的先生统一考试,合格的列入国家编制内。

每一道,朱棣皆感觉十分的有道理。于是,秦方奏折的第一道、第二道、第六道、第八道被同意,但剩下的,则被压下。

得知自身奏折的四道被同意,秦方简直欣喜若狂。

他本以为朱棣一道都不会同意,但没成想......朱棣竟然同意了足足四道。

于是秦方如同机器般,开始快速的运转起来。调配各方的关系,开始前期的准备工作。

百台印刷机,印刷报纸;剩下的五百台经过改良的印刷机,被秦方用来开始刊印书籍。秦方刊印的不是别的书籍,而是数学、科学这两本书籍。

数学,科学,这是最有利用帮助大明人认识世界本质的书籍。而且学会一部分关于数学的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最起码每年售卖粮食,不会被坑!

秦方率先创办的是大明印刷社......负责刊印全国乡学的书籍。

修建学校?能够花费多少钱呢?最多三百两,但能够获得的名声呢?不可计数。

秦方的日月报上,每日登载:

鸿日商行捐建十座乡村学校;

毕昇商行捐建二十座乡村学校;

秦府秦方捐建百座乡村学校。

民众称赞,商行的影响力逐渐增大。逐渐的,商人们发现,他们得到了士人的尊重,得到了农民的尊重,得到了工匠的尊重。

因为他们捐建的学校内,工匠的孩子,农民的孩子占据绝大多数。

以往,商人到哪,哪里都是阻力;但现如今阻力正在逐渐的一点一点的消失。

健康的大明,正在生成中!

国家亦开始投资乡村学校,聘请专门的先生。

秦方的第十条,朱棣终究是不曾同意。他与科举的目的相悖。

全国扫盲的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

秦方又写了一篇文章,这次是针对农、工......

“孩子是大明的未来,孩子是大明的希望,难道你们希望你们的孩子日后继承你们的手艺,成为农民,工匠吗?如若不想,即送入乡村学府内,让其读书,让其改变自己的命运。

最后,秦方用整整半个篇幅书写了这篇文章的题目:读书改变命运!”

针对商人的话语,秦方还润色了一番。但针对农民,工匠的文章,秦方即是白话文。

农民看懂了,工匠也看懂了。

随着铁路的数量越来越多,日月报所到达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于是看到秦方这一篇文章的农民,工匠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