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 设立西厂

1464年——

1464年,明英宗病死。儿子朱见深即位,即明宪宗。

明英宗死时38岁。别看只活了38年,明英宗一生也够传奇的。幼年登基,由太后垂帘听政,自己不过是傀儡皇帝。亲政后宠用宦官王振酿成“土木之变”,做了外族的俘虏、人质。好不容易回来又被弟弟关了起来,做了七年的囚徒。“夺门”政变后,明英宗梅开二度,第二次登基为帝。因为宠用“夺门”功臣,酿成“曹石之乱”。身背傀儡、俘虏、囚徒、篡位、庸君诸多标签的皇帝,仅此一个。

明英宗死后,明宪宗朱见深继位。

明宪宗在两岁时被立为太子,五岁时被景泰帝废掉,十岁时又被复辟的明英宗重新立为太子。一系列变故使明宪宗自幼处于精神重压的状态下,造成朱见深胆小懦弱的心理毛病和结巴嘴子的生理毛病。明英宗虽然重新立他为太子,但见他懦弱而口吃,担心他的智力也有问题,一度想改立太子。这更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也加重了他的各种毛病。好在大臣李贤劝明英宗不要轻易改立太子以保持政局稳定。最终明宪宗还是顺利坐上了皇位。

新皇登基的第一件事通常是册封太后、皇后和太子。明宪宗当时虚岁18,还没有孩子,立太子的事暂时不用考虑。

明宪宗尊生母周贵妃为太后。明英宗的皇后按理也应该被尊为太后。但是周贵妃不干,非要独享太后尊号。明宪宗孝顺,答应了。但是以李贤为首的大臣们不干,认为不合礼法。拒绝起草圣旨。周贵妃最终妥协,同意两宫并称太后。

立完太后立皇后。明宪宗想封保姆万贞儿为皇后。周太后坚决不同意。

万贞儿本是服侍周太后的宫女,因为成熟稳重被周太后派来照顾明宪宗的起居。明宪宗打小就和万贞儿在一起,可以说是万贞儿将他一手带大。景泰帝废立太子,把还是小孩的明宪宗赶出宫。明宪宗他妈都不敢去照顾明宪宗,怕招致不测。万贞儿一个人跟着明宪宗出宫。废太子命不保夕。万贞儿对他不离不弃,一直安慰、呵护着他。明宪宗把她视为知己朋友、患难夫妻,甚至是母亲。

万贵妃比他大17岁,跟他妈岁数一般大。

周太后不接受一个身份卑贱、年龄跟她一般大的宫女做自己的儿媳。明宪宗只得妥协,改封万贞儿为贵妃。贵妃再贵也不过是皇帝的妾。周太后勉强同意。于是后宫多了一个妈妈级的万贵妃。

万贵妃年老貌丑却是明宪宗的最爱。皇后以及其他嫔妃年轻貌美却不入明宪宗的法眼。

皇后对明宪宗专宠万贵妃非常不满。她不敢跟宪宗叫板,找茬痛打了万贵妃一顿出气。宪宗知道后立即废了皇后,将她全家充军发配。此后宫中无人敢招惹万贵妃,包括后来的皇后。

万贵妃给他生了一个儿子。明宪宗非常高兴,放话要立这个孩子为太子。谁成想这孩子命薄,不到一岁就夭折了。万贵妃因为年事已高此后没有再生育。明宪宗非常遗憾。

太后、贵妃都立完了,宪宗开始集中精力干工作。

宪宗执政初期,天灾**不断。

天灾来了谁也拦不住,只能设法救灾,减免赋税,抚恤百姓。虽然宪宗对救灾还是比较上心的,但还是不能阻止大量流民的产生。大批流民涌向荆襄一带谋生。当地政府担心流民大批涌入影响当地的社会治安,派兵强力驱散,结果引发流民的武力反抗。流民一呼百应,星火燎原。造反队伍由万人至十万至百万,声势浩大。

宪宗不得不调兵遣将去镇压。

四川的彝族、苗族,广西的瑶族、壮族也跟着起哄聚众闹事。蒙古的鞑靼人趁机浑水摸鱼。宪宗忙得焦头烂额。

瓦剌崩溃后,鞑靼重新崛起。鞑靼不断骚扰明朝边境。宪宗派兵去剿。鞑靼撒腿就跑。宪宗撤回军队。鞑靼跟踵而至。宪宗烦不胜烦。

战争打得还算顺利。明宪宗平定了内乱,决定休兵养民。虽然鞑靼仍然不断犯边,宪宗也不想打了。他让边关加强防御,修了一千七百多里“边墙”加固防御工事。他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内政上面。

宪宗作为皇帝说不得好也说不得差,有做得好的方面也有做得不好的方面,大明王朝没有因他而中兴也没有因他而衰落,总体来说马马虎虎还算说得过去。有人说他“恍若明君”,看起来像个明君,但也干了很多昏君的事。

他最让人诟病的是皇庄、传奉官和西厂三件事。

皇庄就是皇家庄园。宪宗把没收充公的土地划拨到自己名下,建立私人庄园。群臣觉得匪夷所思,搞不懂富有天下的皇帝给自己另设一份私产有什么必要。有人劝谏明宪宗:“天子以四海为家,何必与民争利?”明宪宗不理。

皇帝见便宜就占,带动下面的皇亲国戚文武官员益发贪婪。他们霸占民田为庄田。土地兼并风由此兴盛。

传奉官就是皇帝绕过吏部自行任命的官。按规定,官员任命由吏部负责。吏部通过考核、选拔、合议,拟定任命候选名单,报批皇帝核准,然后下达委任状。明宪宗带头违反规定,随意任命官员,把官爵当做赏赐。

只要能讨皇帝的欢心,不管能力高低,都能获得官职。攀不上皇帝,通过贿赂皇帝宠幸的嫔妃、太监也能获得皇帝的批条。明宪宗签批的传奉官多达数千人,其中跑宦官梁芳门路的人就多达千人。有一个毫无功名的人一跃成为太常卿(负责祭祀礼乐之事,正三品)。如此一来,想做官的人不再把功夫下在科举上面,想升官的人不再把功夫放在政绩上面,都热衷跑官买官,靠谄媚和贿赂上位。朝内佞幸小人越来越多,吏治越来越差。

明宪宗最遭人诟病的是建立西厂,把明朝的特务政治、酷吏政治推上高峰。

西厂跟东厂一样是一个由宦官领导的特务组织,但比东厂地位更高、权力更大。它可以不经请示皇帝直接抓大臣下狱审讯,集公检法于一体。

当初明太祖建立锦衣卫监视朝野。明成祖建立东厂监视锦衣卫。明宪宗尤嫌不足,又建立了不受任何监督、拥有无限权力的西厂跟锦衣卫、东厂并立。

明宪宗之所以要加强特务工作跟他长期沉溺后宫有关。

明宪宗刚即位的头几年还象那么回事,按时上下班,和群臣一起讨论朝政并做出批示。可没过多久就躲进深宫里不再见人,只靠书面批示或者太监传话来遥控指挥。

出了什么事呢?是他沉溺后宫酒色吗?不是。

前面提到过,明宪宗是个结巴嘴子,说话结……结…….结、结、结….结巴。

这毛病实在有损皇帝的光辉形象。

因为皇上有口吃这毛病,所以在朝堂上很少说话。大臣们为什么事争得脸红脖子粗,明宪宗只是瞪着俩大眼珠子看着,也不插话。双方争执不下请皇帝裁决,明宪宗也只是简单回答知道了。明宪宗不仅嘴慢,脑子也慢,需要较长时间思考。

明宪宗视上朝为苦差,后来索性不去上朝。谁有事上奏折。语言交流存在障碍,那咱就文字交流。明宪宗虽然不去上朝但工作并没有耽误。大臣的奏折他还是看的,该准的准,该驳的驳。

但是皇帝宅在家里不出来,依靠宦官上通下达,就给了宦官擅权乱政的机会。

当时宦官的权势已经很大了。宦官不仅代表皇帝出使国内外,充当监军、镇守,还深入到各级党政机关监视官民的一举一动。

明宪宗不见外人,更加依赖太监。他不仅需要借太监的嘴去传达圣旨,还要借太监的眼去监视群臣。他极度缺乏安全感,总觉得宫外阴谋重重,于是增设西厂,扩大特务组织的规模和职能。

明宪宗派贴身太监汪直负责西厂。

汪直秉承宁可错抓一千,不能错放一个的办案理念上任后办了一系列大案要案。但凡有人告发或得到什么线索,不管有影没影,先抓后审,罗织株连,不惜大兴冤狱。

大批朝臣、官吏、百姓被投入监狱。即使是三品以上,相当于现在中央国级高干,汪直也是说抓就抓。一般官民更是不在话下。一件小事,一句牢骚话,对汪直等宦官不敬,都可能被上纲上线为图谋不轨的大案。是杀是剐是抄家,都是汪直一句话的事。朝野对汪直畏之如虎。

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朝廷内外骚动不安。“百司……不安于职,商贾不安于市,行旅不安于途,士卒不安于伍,庶民不安于业”。大臣们纷纷向明宪宗进谏,要求撤销西厂。肃反扩大化伤及太多的无辜,没有造反也会让西厂给逼反了。这样搞不但不利于社稷,反倒会危及社稷。

明宪宗不太情愿地撤销了西厂。但是他固有的不安全感使他不久后又恢复了西厂。按他的想法,肃反扩大化即使制造了一半冤案,不是还有一半是真的么?

明宪宗“复开西厂,……直焰愈炽”。明宪宗重开西厂后,汪直气焰更加嚣张。所有说他和西厂坏话的人都遭到他的严厉报复。从此,士大夫“益俯首事直,无敢与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