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决裂
两年后,李杰定定的站在客轮的甲板上眺望着远方,海面上一片风平浪静,只有偶尔传来的汽笛声飘荡在天地之间,李杰心中思绪万千,再有一天就能重新踏足故土了。
两年前进入副本的第一时间,李杰发现自己身处客轮之上,起初还以为进入副本的时间线是三九年,直到记忆传输完毕心中松了一口气。
这次进入副本的节点是三七年赶赴日本留学之时,有了两年的缓冲时间可以准备的更为充分一些,原剧情中肖途在战术上的能力可谓十分糟糕,一个特工除了缜密的思维之外,出色的战术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李杰在留学期间勤修内功,一开始缺乏资金购买药材,进度一度十分缓慢,直到一年后逐渐有收益进账,情况才渐渐好转,不过原身的资质比较差,进度不如人意,直到现在第一条经脉还未打通。
选择的经脉同主世界一样,率先打通手少阳三焦经,之所以选择这条正经主要是为了提高枪术,经过一年的秘密偷练,李杰的枪法水平大幅提高,体魄也健壮起来,足以称得上是一位战术高手了。
潜伏生涯面对的最多的情况就是小规模的战斗,以李杰如今的战斗力,绝对不输于当世的顶尖特工,甚至犹有过之。
“肖君,原来你在这里,难怪我在宴会厅没有找到你。”
说话的是足利志斋,足利氏的旁支子弟,足利氏出自清河源氏,是日本国内显赫一时的顶尖贵族,其叔父足利承望在国内的地位举足轻重,是李杰的忘年交。
“刚刚稍微有点累了就出来走走了,大海宽广浩瀚,博大无私,总能够让我获得安宁。”
足利志斋笑了笑:“肖君是担忧回国后的前程吗?放心好了,只是顾问之职而已,有我叔父的举荐绝对没有问题的。”
足利口中的顾问实际上是对外关系顾问,不在日军的军事编制之内,属于政府对外关系顾问,足利承望之所以举荐李杰,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李杰如今是国际上公认的世界史专家。
在留学期间李杰将《大国崛起》写了出来,剔除了原版中不适宜当下的章节,通过解读分析十五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总结了各国崛起的个性特征和规律,一经出版就风靡整个日本。
尤其其中日本篇耗费了李杰巨大的心力前去改编,因为他计划通过这本书来塑造自己亲日的形象,因此在日本篇中对于日本不吝赞美,大肆鼓吹优点,至于一些缺点只是一笔带过。
日本篇也是全书中全球评价最低的一篇,不少史学家诟病李杰在文中观点有失偏颇,不像其他几篇那样公正客观。
书中创造性的提出了“全球史观”这一概念,创建了一种全新的、宏观的、整体的世界史研究理论体系,风靡日本后又陆续翻译成十几国文字,远销西方各国,畅销全球。
作为闻名遐迩的世界史专家,再加上一手行云流水的书法,李杰在日本文坛也有一席之地,与原世界中主动回国不同,这次归国是应邀回国,以对外关系顾问的身份前往申城任职。
李杰微微摇头:“足利君,我并不担心这件事,最近创作遇到瓶颈,心中有些烦闷。”
其实李杰心中真正担心的是回国后面对的局面,以自己在书中的言论足以被千夫所指背上骂名,与前两个世界面对的情况刚好相反。
对于接下来将要面对的局面李杰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为了更好的打入敌人内部必要的牺牲总是不可避免的,名声这东西李杰早就已经看淡了,骂名也好美誉也罢只不过是旁人的看法,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就好。
足利志斋闻言眼神一亮:“肖君又有什么大作?不知在下可有荣幸提前一观?”
李杰自无不可的点了点了,领着足利志斋前往二层的船舱,以李杰今天的身份自然是住在上层的头等舱。
足利志斋花了一个小时看完了李杰写的书稿,然后一脸难以置信的看着李杰,半晌后放下手中的书稿唏嘘不已。
“肖君,没想到你对于大日本帝国了解的如此之深,不愧是能写出大国崛起的世界史专家,我在国内生活了数十年居然没有你看的清楚,惭愧啊。”
笔记本首页上写着龙飞凤舞的三个字“菊与刀”,日本虽然誉为“樱花之国”,但是菊花是日本皇室的象征,刀则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体现。
原版菊与刀是通过二战来分析日本,李杰自然不能原版照搬,主要切入点还是以明治维新为主,当然少不得鼓吹一番,毕竟如今日本在各路战线高歌猛进,国内舆论环境与战败后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这本书李杰也没打算在其他国家发行,准备只在日本国内出版,进一步表达出自己亲日的言论。
“哪里有足利君说的那么好,只不过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而已。”
足利志斋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心中暗叹眼前的这位对于大日本帝国的了解实在太深入了,好在对方是朋友,要是敌人的话就有点让人毛骨悚然了。
“肖君,晚上有个宴会你感兴趣吗?都是一些文人雅士想必十分和你的胃口。”
这次随船前往申城的日本人大多是文学界的,这次日本政府准备在申城举办一次两国文化交流活动,华方为首的正是汪伪政府,日方的与会人员都在这艘客轮上了,日方想要借此机会向外界展示两国友好的假象。
翌日,海岸线遥望在即,李杰此刻的内心并不平静,一想到同胞们正在一线艰苦奋战,李杰恨不得以身相提,只是老师交待的任务必须要有人来执行。
艾青的诗句说的非常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这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李杰对于这句诗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华夏大地上无数英雄儿女慷慨赴国难,用生命谱写着一曲又一曲血泪交融的悲壮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