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 巧妙安排〔求银票〕
崇祯笑道:“二位爱卿平身。”顿了顿,崇祯笑容一敛,又朗声道:“几位内阁学士年老体衰,前日里集体递了辞折,朕已准了,如今朕打算选取七位精明强干的朝臣入阁,协助朕一起中兴大明!”说这话时,小皇帝年轻的脸上,尽是踌躇满志的神情。
明朝内阁的人数没有严格限制,通常都是在三人至七人之间。自从建文四年建立内阁制度后,有明一朝,皆得以延续,内阁首辅的权力更是在明中叶达到顶峰。
然而万历首辅张居正死后,由于皇帝和各方势力对峙的多重原因,内阁首辅的权势日渐衰微,到了天启年间,因为魏忠贤的阉党独揽朝政大权,内阁的票拟权更是成了魏忠贤手中的弄权工具,这期间,阁臣们私下里也被人讥讽为“魏家阁老。”
崇祯皇帝自然也看到了这点,结合大明的历史,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内阁强则大明兴,内阁弱则大明衰。因此小皇帝便费尽苦心地选出了自己认为不仅忠心而且有才干的内阁班底。
此时朝臣们已隐约猜出了皇帝心中的内阁人选,只是还不知谁会有幸成为内阁首辅。
只听崇祯续道:“吏部尚书温体仁,晋文渊阁大学士;工部尚书周延儒,晋武英殿大学士;刑部尚书周道登,晋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李标,晋武英殿大学士;户部右侍郎来宗道,晋东阁大学士;吏部右侍郎钱龙锡,晋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晋建极殿大学士,任内阁首辅。”
从皇帝的话中,群臣不仅听出孙承宗这个多少让人感到有些意外的人选成了最终的赢家,还听出了来宗道不久便会顶替阉党余孽霍维华成为新的户部尚书。于是一众臣子们纷纷下跪,谢恩的谢恩,称颂的称颂,崇祯见了,不禁生出了些许志得意满之感。
其实不得不说,崇祯虽然生性多疑、刚愎自用,但他经过多日谋划所做出的这些安排还是很有深度的。
首先便是试图解决内阁与六部之间的矛盾:内阁尽管拥有票拟权,实权极大,然而明朝皇帝为了不让内阁成为第二个威胁皇权的中书省,并没有给其明确的法定地位。
因此从制度上来说,位高权重的六部堂官不必听命于内阁,于是为了争权,便出现了内阁借助票拟权而力图控制六部,六部则钻内阁没有法定地位的空子,试图摆脱六部的情形,形成阁部相争之势。而崇祯将六部长官尽数提拔入阁,确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阁部之间的矛盾。
其次,极力避免了阁臣之间的纷争:自嘉靖以后,由于除首辅外的阁臣的权力大小、分工均没有明确规定,为了扶植自己的势力,排除异己,纷争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在了阁臣之间,内耗也随之而来。而新入阁的这些人,不是老成持重的良臣,便是崇祯亲自点拨的精明新锐,因此着实极大地避免了阁臣之间的纷争。
最后则是巧妙地处理了内阁与司礼监微妙的关系:皇帝经过审阅后,用红笔对内阁的票拟进行拍板定案,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批红。
明朝中期以后,皇帝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也为了牵制内阁的权力,便将批红的权力交付于司礼监秉笔太监,如此,便形成了明朝特有的监阁体制。在这个体制下,丞相之权,被成功地分给了内阁和司礼监。
内阁和司礼监各司其职,互相牵制,保证了皇权的集中和正常运行。而不久前被崇祯提点过的司礼监秉笔太监曹化淳,自是不敢为难皇帝登基后第一个钦点的内阁首辅孙承宗,只会尽力与其通力合作;而忠心耿耿,一心为国的孙承宗,当然也不会成为严嵩那样的权臣。
“卑职参见大人。”锦衣卫指挥同知吴孟明的值房内,其心腹千户王起躬身道。
吴孟明道:“你帮我去查找两个陕西人,一个名为李自成,另一个则叫做张献忠,记住,只需查到二人所在即可,切不可打草惊蛇。
他的话音方落,林明就已不动声色地走了进来,吴孟明连忙拱手笑道:“甚么风把您吹来了?林公公快快请坐。”
林明却手一摆,淡淡道:“不必了。”随即又道:“传皇上口谕,吴孟明办事不利,即日起降为小旗。”
小旗即是锦衣卫中品级最低的官员,吴孟明从从三品的指挥同知骤然将为从七品的小旗,可说是连降八级了。
吴孟明知道,自己终究还是因为昨日在思恩侯府上的事触怒了皇帝,于是也不多言,跪地道:“微臣,领旨谢恩。”说完便站起身来,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这间不再属于他的值房。
望着他离去的背影,林明微微一笑,转头道:“王千户,你这趟差事办得很好,皇上甚是满意。”
王起躬身道:“林公公过奖了,皇上将卑职安插在吴孟明身边许久,卑职若是连监督这点小事都办不好,又如何对得起皇上的期许。”
林明点了点头,问道:“咱家来此之前,吴孟明交待了你甚么事?”
王起道:“他让卑职去查找两个陕西人,一个叫李自成,另一个叫张献忠,至于为何,却是没有告知。”
林明皱眉问道:“昨日你禀报说,思恩侯在喜宴的最后曾与吴孟明密议了许久,可是与这二人有关?”
王起摇头道:“思恩侯左右皆有高手卫护,卑职无法靠的太近,因此未能听到甚么。”说完,王起又拱手问道:“公公,吴孟明已被皇上贬职,他所交待的这件事,卑职还要不要办?”
林明思量片刻后,颔首道:“办,你此时依旧不要表露身份,查清那二人的底细后便禀报于咱家。”
王起应道:“卑职遵命。”
林明笑道:“待此事办妥当后,咱家自会奏请皇上,让你接任吴孟明的指挥同知之职。”
王起闻言大喜,连忙躬身拜道:“卑职拜谢公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