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希望
(五十九)
陈文志决定用激将法,对李文昌劝道:“如果你现在死了,你就等于是认输了,承认你是一个失败者!如果你选择活下去,继续好好读书活下去,那么,终有一天,我相信,你一定能高中状元,实现心愿的!”
文昌的心思活了,原来黑暗的心仿佛射进来一束太阳光,身体也突然充满了力量。他动着嘴唇,想对弟弟说一些感谢的话,可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周身的血液重新开始流动,四肢也渐渐回暖。
这个时候,舅舅和舅妈赶到。
看到文昌寻死,舅舅抱着文昌,颤抖着身体哭道:“傻孩子,这么多年,我早就视你如亲生了,就算你不能中状元,你还是我的好儿子,爹不能没有你,你要有个三长两短,爹也不想活了!”
“是呀,文昌,你那么孝顺听话,懂事乖巧,你怎么想不开呢——“舅妈也紧紧地抱着李文昌。
一家人哭作一团。
文昌哽咽道:“爹,娘,文志刚才已经劝醒我了,我不自杀了,咱们回家吧。”
弟弟说得没错,他又有了继续等下去的希望。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看到大哥不再自杀,陈文志终于放了心,他离村时答应师傅速去速回,所以当下便向舅舅和大哥作别。
因为陈文志救了自己的儿子,舅舅李人杰倒是对陈文志另眼相看,小时候这孩子拒绝与他进城,他就一直认为他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不过现在倒是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了,文昌也许比文志有学识,但是论到心智,可能还不如小他几岁的文志。
这孩子有远超过他年纪的智慧和担当。
因此,李人杰用慈爱的语气说道:“文志,你与文昌也多年未见了,你娘的情况我也不了解,后来世道乱了,城里事情多,所以你家我也没去了。你娘也没有再给我写过信,我都不知道。”事实上是他已经得了儿子,再加上父母生妹妹的气,因此,两家便不再来往了。
这些年,有时候,他真担心他们全家在陈家村已经全部饿死了!今天看到文志,才知道他们捱过来了,而且还活得好好的,他也挺高兴。如今看来,陈文志这孩儿虽然志向不高,但是挺能干的,现在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
李人杰看着晒得浑身皮肤乌黑发亮的文志,又看看自家瘦弱苍白的文昌,不由在心底叹了一口气。
以前在和平盛世,也许文昌会读书就会有出路,可如今大清亡了,现在是乱世,这个所谓的“民国”新政府也不知道能存活多久,所以只有文志这样有钢铁般意志的孩儿才能走得更远。
李人杰感慨道:“文志啊,《易经》三十六卦,乾卦属第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你就是自强不息的典范啊!在这一点上,不管是舅舅,还是文昌,都要向你学习。”
陈文志被夸得脸红红的,有些不好意思。
舅舅继续欣慰地说道:“今天你救了文昌一命,我们全家都要好好感谢你。几年没见了,到舅舅家吃个饭再走,我们也叙叙旧。”
陈文志第一次被舅舅夸奖,心里高兴,他朝舅舅拱拱手,委婉地说道:“舅,我答应师父,当天赶回去的,现在知道大哥没事了,我也要回去了。”
李人杰还想劝说,陈文志笑道:“舅,以前两家没来往,是因为我年纪小,母亲不放心我一个人进城,现在我长大了,今天一个人顺利地进了城,又认识了来你家的路,以后进城的机会多着哩。”
他心想,舅舅家光景多半不会比从前好过了,今天这场面,他已经感觉到了舅舅的糊涂老迈,大哥的脆弱苍白。
所以,如果像从前一样,不通音信,互不来往,他是绝对不会放心的,经过观察,文志打算以后经常进城,争取让自己有能力看顾大哥和舅舅。
听到孩子这么懂事的话,舅舅十分欣慰,他的鼻子几乎酸了,眼眶一红,对着天空叹了一口气,说道:“文志,你真是懂事的孩子,现在大清亡了,民国了,一年一年的,兵荒马乱,之前闹义和团,乡下的佃户都去参加了,不但不交租,还长地里长草,前年又闹洪灾,大灾年的,没有收成,你能让佃户变出收成来?现在大清亡了,民国了,学生们天天在街上搞各种各样的运动了,舅舅家的光景是一年不如一年啊,以前想着等到文昌参加科举,中一个秀才进士举人什么的,我们家又有翻身的希望了,现在则是希望彻底没了,唉,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恢复科考?!”
陈文志担心大哥又想不开,一边给舅舅使眼色,一边安慰道:“总会恢复的。”
李人杰才醒悟过来,拍了拍大腿,总结说道:“好了,不聊了,我打算把乡下的地慢慢卖掉了,欢迎你以后常来,下次把你母亲也带来,我们兄妹俩多年没见面了。”
陈文志点点头,便告别了舅舅和大哥,脚步匆匆地回乡下去了。
陈文志如同一阵疾风走在杭州城的路上,他得在天黑之前赶回陈家村。可是往往心里越急,速度却越慢,杭州的大街上全是学生,堵得水泄不通。他们全部剪掉了头上的辫子,留着短短的头发,女学生穿着黑长裙子,深蓝色短小褂,十分漂亮有气质。
陈文志看着那些女学生,想到卢仙儿,内心就一阵温柔的牵痛。他记得仙儿与他分别时,曾经说过她病好了,父亲要让她进城去学堂念书,此时此刻,仙儿也是这些女大学生中的一个吧。
文志站在大街上的人海中,呆呆地看着那些素衣布裳的女学生,想着他小时候的好友仙儿。
这个时候,一个年轻人突然从背上拉扯了他的辫子一下,陈文志受了惊吓,闪电般的回头,护住自己的辫子。
是一个男学生,手上拿着一本书,穿着深蓝色的长衫,对他冷笑道:“1895年,孙中山等人所在的同盟会组织,开始剪辫。 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提出剪辫易服的建议,未被光绪接受。 1900年的庚子国变后,一些海外留学生,开始剪辫,与清政府决裂。 1903年国内的“湖北学生界”也在1903年提出剪辫、易服的建议。现在都1902年了,你年纪轻轻,居然还留着前清辫子!同志,我告诉你,大清亡了,现在是民国,民国你懂吗?!”